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安排恰當、新穎的活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表現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加速學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一、扮演角色,生發共鳴

角色表演,是使學生真正融入文本情境,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品德課本中,存在大量文質兼美的文本,作為教師,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的情境莫過于請學生或表演、或朗讀,從中領悟到課文的思想內涵,在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內化自己的情操,與文本產生共鳴,進而升華自己的道德情感。這種模式建基于學生一定的社會經驗基礎之上。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角色意識才會更強烈,更持久,責任意識才會油然而生。

二、辯古論今,明理導行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局限于課本,課本是引子,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明理導行。開展課堂辯論,無疑能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俗話說:“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紅極一時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上,來自各國的選手旁征博引,唇槍舌劍,展示了迅捷的思維和超凡的口才。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引導積極思考,促進主動探究,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上第8課《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后,小麗正在等待媽媽來接。一個陌生人對小麗說:我是你媽媽的好同事,我帶你去找媽媽,好嗎?小麗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學生化為兩方,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要細問心中的110,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辯論使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和總結,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表達。真理越辯越明,辯論必然能夠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換位體驗,內化認識

加強學生的體驗過程,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科課程提出的目標之一。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在換位體驗中,不斷對文本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個過程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方式。在品德課教學中,要是能采取換位體驗方式,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入文本中的人物內心,從文本中主人公的內心出發考慮問題,就能對文本產生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從而增強自身對道德知識的解讀,促進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

四、創新實踐,知行合一

在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了解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課后,讓學生有意識地嘗試家人親戚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過程,感受艱辛,激發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學蘇教版四下第4課《伸出我的手》時,播放我校師生走進敬老院、為患腦瘤學生捐款的視頻,用實實在在的事例激發真真切切的情感。“對小學生而言,最能震撼心靈、最具教育意義的往往是一次次讓他們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上社會,為之提供真實的道德實踐情境,讓學生充分地看、聽、做、思、辯、行。”著名特級教師楊文娟如是說。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品德課的實踐,體現了“做中學”的思想,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在各種活動中,學生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促進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教師是學習的助推器。教師千方百計,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創設指向明確的、直觀形象的、靈活開放的、健康趣味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鮮活起來,讓學生靈動起來。不但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而且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真正增強了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