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四大重要任務,這四個任務中由于考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讀與寫又成為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提出了“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的教學策略,以希望在教學中收到“1加1大于2”的作用。一、以讀促寫,讓讀有動力,寫有目的

單純的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會產(chǎn)生“讀就是讀,讀就只是讀”的感覺,因此學生讀就容易失去目的——最大的目的有時可能就是背誦了。這樣的機械任務的驅動,會影響學生對讀的興趣,從而降低閱讀的效果。而單純的寫作訓練中,往往又是給出一個寫作要求,讓學生按照要求去寫作,同樣會導致機械訓練的心理作用。因此,當我們提出將讀與寫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就進行如此嘗試時,是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的。

比如說在八年級英語教學中,我們對學生的英語寫作常常有這樣的要求:能正確使用常用標點符號;能使用簡單的海報和圖表傳遞信息;能寫出簡短的文段;能起草短文短信等;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邏輯關系等。這些要求分散在七至九年級的不同級別的要求當中。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在于,實際教學中這些目標如何才能得到落實?顯然我們不能針對要求直接想辦法,比如說要讓學生“能寫出簡短的文段”,那我們就讓學生直接去寫“文段”。而應當將類似的教學要求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當中去,比如說在學生閱讀了一個材料后再讓學生去寫,這樣通過以讀促寫,就可以無形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相關寫的能力。

二、以寫輔讀,讓寫有所指,讀有收獲

比如說我們在八年級英語的教學中就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嘗試。八年級Unit6中有“Birds in Zhalong”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需要達成這樣的幾個教學目標:一是讀懂文章,了解扎龍自然保護區(qū)的基本情況;二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三是掌握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詞匯……其中第二、三個目標是知識性與能力性并重的教學目標,而第一個目標則是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明確了這樣的學習要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去閱讀課本上Zhalong——a special place這一閱讀內容;然后通過自主的方式,用英語寫出讀后感;最后通過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寫作內容。

這一教學策略顯然會讓學生感覺到重心落在寫上,于是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就變成了“只有讀好,才能寫好”的思路,而又由于對寫提出了合作的要求,那么學生就有了一種盡量要寫好的心理驅動,從而反過來促進他去認真地讀。事實證明,這一策略對于初中生的學習往往是有效的。在這一知識的教學中,學生會努力去弄懂扎龍自然保護區(qū)是一個什么樣的保護區(qū),要努力知道多種鳥類的名稱和基本特點,要知道濕地的概念以及英語表達方式,要知道丹頂鶴等。知道了這些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對閱讀材料的研讀,去概括出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將其用英語寫出來。

三、讀寫結合,奏響中考協(xié)奏曲

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應對中考,這是客觀評價體系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努力中,讀寫結合對促進學生的考試能力也是有明顯的作用的。

眾所周知,中考能力往往體現(xiàn)在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寫作上面。而在中考復習中,我們對讀寫能力的提升往往有時還處在一種粗放的水平上,我們還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材料的訓練——如專門的閱讀教材;還是通過機械的重復寫作進行寫作訓練——如為學生準備專門的寫作本等。這種讀寫分離的方式在整個應試的情境中會消磨學生的積極性,而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一種讀寫結合的復習思路,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的感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讀寫水平的提高。比如說我們在中考復習中,每周用一至兩節(jié)課的時間安排一次讀寫結合訓練,訓練的題材由中考真題中提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改造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或寫作話題,這樣就激發(fā)了興趣,從而讓學生有了讀寫的動力,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總的來說,無論是新授課教學中,還是中考復習中,都有必要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無論是以讀促寫,還是以寫輔讀,其操作要點均在于確定一個教學目標,并以另一種方式作為推進力量。而要收到這種一箭雙雕的作用,關鍵在于分清讀與寫的難易程度。以易促難,是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