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思維和方法。數學能培養人們了解未知事物的興趣和愿望,開闊思維空間,豐富想象力,進而培養創新能力。如何使學生喜歡上數學?那就要我們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本來面目,讓學生覺得數學是有趣的,是可以親近的,學好數學是大有可為的。一、創造有趣的教學情境

有趣的教學情境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有效地讓學生的手、口、眼、腦一起動起來,為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例如,在教學“有幾瓶牛奶(9+幾的進位加法)”和“有幾棵樹(8+幾的進位加法)”時,我設計了“鉆山洞”的小游戲。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組選兩個學生“搭山洞”,兩手舉著數字卡片9或8,其余每人拿一張數字卡片,排隊過“山洞”。每個學生通過“山洞”時,要大聲說出自己卡片上的數字與9或8相加的算式,并說對算式結果,才能順利地通過。游戲開始了,有的學生迅速說出算式及答案,得意地鉆過“山洞”;有的學生雖然有點緊張,但在小組成員的加油聲中也答對了。學生對這一游戲興致很高,交換著手中的卡片,玩了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使枯燥的計算練習變成了豐富多彩的游戲和競賽活動,學生在玩中獲取了知識,增長了智慧。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課堂不是教師的舞臺,而是學生與教師對話的重要歷程。如果教師把它變成自己表演的舞臺,自己去示范、去表達,就從根本上顛覆了對數學課堂本質意義的認識。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是一種“師生互動建構狀態”下的數學學習。教師要針對學生需求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狀態,使抽象的數學變得鮮活有趣、充滿活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6~10各數的認識與書寫”時,設計了一個用小棒擺圖案的活動,讓學生用不同數量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于是有的學生擺出了漢字,有的學生拼成了符號,有的學生組成了式子,有的學生搭成了梯子、三棱錐、六邊形……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終身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數學思維方法、科學的探究態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全面性。

在教學中讓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比如,一條線段長20厘米,圍成一個什么樣的四邊形,面積可能最大?這時候,學生會設計出不同的四邊形來分析。這種推理、概括的過程,也是建立模型、總結規律、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思考、增長智慧的過程。

四、巧設練習,讓學生快樂學習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變式練習,使學生的練習效果達到最佳的狀態。如教學“倍數和因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拿出數字卡片說:“學號是2的倍數,其他同學可以在教室外自由活動;學號是3的倍數,其他同學請離開教室……”一直到只剩學號為1和其他一些質數學號的學生為止。這樣的練習設計活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趁著學生興趣正濃,在課后我又布置了一道思考題: 一個大教室里坐著120名學生,編號從1到120。現在進行這樣的游戲:1號同學發口令,讓全體起立;2號同學讓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坐下;3號同學讓學號是3的倍數的同學進行相反操作,站著的坐下,坐著的起立站著;4號同學重復3號同學的操作;5號以后的同學重復3、4號同學的操作,直到120號同學進行完。問最后站著的同學有幾名?這道題通過列表可以確定出答案,但太繁瑣。如果學生進一步觀察一個數的因數的數目,找出規律,便容易解答。

數學雖然較為抽象枯燥,我們數學教師只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營造教學情境,點撥、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就有更多的興趣親近數學,在興趣中學習數學,在密切聯系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認知由直觀表象逐步向抽象深刻轉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