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 “教學做合一”的理解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劉 玫
發布時間:2014-05-29 15:15: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什么意思?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又是怎樣形成的?教學做合一對于數學教學又有怎樣的啟發意義?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僅能讓我們對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從中汲取智慧。一、教學做合一思想形成歷程及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發
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這種過程在筆者看來類似于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第二維目標,即過程與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調過程,強調的是學生獲得知識必須要經歷一個過程,而不能是簡單地灌輸;強調的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生成數學理解、運用數學方法、形成數學興趣、達成數學素養。雖然說不可能在每一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都能有這么多的收獲,但過程多了,積累豐富了,數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數學教學目標也就更有可能實現了。但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的數學課堂卻并非都是如此,因為很多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都是教師精心加工的產物,其中的思維性與復雜性已經被過濾,剩下來的就是學生在設計好的道路上多走了一步而已。如果說在之前筆者還不敢判斷這樣的過程是不是合理的,但了解了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過程后,筆者便能大膽判斷這樣的過程是不合理的了。
二、小學數學教學背景下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細讀
試圖從教學做合一思想中吸取對小學數學教學有益的養分,顯然就必須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背景下,仔細研讀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我們再來看陶行知關于教學做合一的另一段表述,“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陶行知先生為什么要說這段話呢?如果對照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我們會發現其中很有意思。
回顧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這三者往往是相互分離的。譬如對于小學數學課程三維目標與四基的理解,是不是下意識地將它們分開了呢?是不是在備課中分別強調三維目標與四基呢?在課后反思中,又是不是圍繞這些“要點”分開來進行反思的呢?如果是這樣想這樣做的話,那在筆者看來這其中可能就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且不說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來看待今天的數學課堂,只說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分成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什么的,因為我們的教學過程一定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在教學反思的時候,都應該首先著眼于整體進行設計與反思。至于三維目標與四基只能成為剖析教學的一種視角,而不是全部。因此,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在對三維目標爭論最為激烈的時期,才有人提出了“鹽在湯中”的比喻,以暗示它們應該是一個整體。
三、教學做合一思想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前瞻
今天,我們學習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肯定不是一種過時的行為。相反,在課程改革進入新的一個十年之際,我們更有必要根據陶行知教育思想,來使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走得更為穩健。這里我們不妨就教學做合一思想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做一個前瞻性的思考。
讓學生在教學做中獲得數學知識,將會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道路之一。在目前的許多教學案例尤其是名師的教學思想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影子。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思想,被譽為“數學王子”的張齊華老師的數學文化當中,筆者都能讀到教學做合一的內涵。也許這些內涵并不為這些大家自身感覺到,但我們用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去解讀他們的教學思想時,就會發現今天的數學名家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那么多的重疊之處。
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走出教材,如何走出教室?教學做合一的思考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小學數學如果只是數字與符號的教學,那肯定是機械的。但如果我們試圖將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滲透到教學中,又該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呢?華應龍老師利用超市創設的教學情境,給筆者的啟示就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生成“做”的思想,教師在學生做的基礎上教,學生在自身做的基礎上學。如此,一種新型的數學課堂才有可能呈現在我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