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與生成有時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小學科學學科,由于其特殊的知識結構、非同一般的學習方法,引無數學生深深地癡迷,好奇的學生會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在課堂上,面對問題教師往往是束手無策。為了便于調控課堂,教師們費盡心機預設問題,原本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變成了如今的自古華山一條道。開放的科學課堂變得封閉,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就得不到充分地發展。如何轉變這一現狀,我在教學實踐的嘗試中,有效地預設多種情境,促進問題動態生成。一、預設生活情境,促問題動態生成

【案例】 執教三年級下冊《水珠從哪里來》時,我把一瓶冰鎮可樂放在講臺上,過了一會兒,瓶子外面出現了許多小水珠。讓學生說說水珠是哪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有的現象,所有的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沒有人認真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了學生們爭論的焦點,生成了許多問題。

【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現象,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教師也應該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用兒童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將它用到課堂上,使它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的導火索。

二、預設故事情境,促問題動態生成

【案例】 執教五年級下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時,我講述了德國氣象學家魏格,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故事。學生們深受啟發,紛紛表示: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有心人,要帶有問題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世界。

【思考】 好的故事能使人受益一生。在課堂上,有選擇地、適時地講一些科學故事,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共鳴,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

三、預設游戲情境,促問題動態生成

【案例】 執教三年級下冊《磁鐵有磁性》時,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利用磁鐵的磁性隔著紙板(紙板上畫龜兔賽跑的場景)讓小烏龜走起來的游戲。這個有趣的游戲環節,立刻吸引住了學生,學生探究愿望被激發了。此時,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小烏龜怎么會自由地走起來呢?引出本課研究中心——磁鐵。

【思考】 小學生普遍貪玩、好動,游戲情境恰好迎合了學生的這一特點。課堂中的游戲,學生參與度高、主動性強、層度深,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從而動態生成問題。

四、預設對比情境,促問題動態生成

【案例】 執教六年級上冊《抵抗彎曲》時,我拿出一根長方體形狀的小木棍,先讓班里的“大塊頭”來折,結果沒有折斷。然后又請班里的“小女生”來試一試,結果卻折斷了。同學們都很詫異,“小女生”的勁道肯定沒有“大塊頭”大,卻把木棍折斷了,這是為什么?強烈的對比,深深刺激了學生們原有的認知,一個個問題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思考】 對比實驗的特點是在所有影響結果的條件中,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余的都不變。利用顯而易見的差別,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大塊頭”怎么比不過“小女生”?學生的問題意識被充分激活。利用對比,生成的問題質量比較高。

五、預設直觀情境,促問題動態生成

【案例】 執教六年級下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時,學生實驗前,我提出了這樣的觀察要求:在放入小蘇打,倒入白醋后,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用手輕輕摸一摸反應瓶的外部,又有什么感覺?實驗后,學生提出了問題:我看到的小氣泡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大量小氣泡?小蘇打怎么變少了?為什么反應瓶變涼了?……引出了后面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應用到實驗中,能充分收集實驗數據,多角度發現實驗現象,學生學會了觀察,發現的問題就多,產生的問題就有質量。

預設情境的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思維,激發其內驅力,讓學生進入問題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達到產生問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解決問題的目的。

教師精心預設情境,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應該是探究的黏合劑和溶液,同時它還能給學生設疑,使學習者出現心理的不和諧狀態,能順利生成問題,引入探究,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情景化的學習能把學生過去、現在、將來的活動聯系起來,融合在一個大背景之中,直至引向課堂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