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的新整合
作者: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王 勇
發布時間:2014-05-29 16:01: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下師范課程設置相對滯后陳舊和教師繼續教育中的“燙剩飯”現象,使得教師在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更新、知識“充電”,處在一種薄弱、自發、被動的狀態,這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這種狀態如不改變,何以言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了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強能力、善創造的學生,我們認為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應做到如下五個方面的有機整合:一、專
專,是指在本學科專業知識、專業理論上要達到專業化水平。這樣在教學中才有可發揮主觀創造性的自由度,才能隨意揮灑皆成佳境,才能圍繞教學宗旨進行多姿多彩的教學再創造活動。譬如對一個初中歷史教師來說,僅是蓄有教科書那點中國通史知識是不夠的,起碼要具有歷史本科的知識水準,一個專家或許只研究先秦史或是希臘羅馬史什么的,甚至專到某一斷代史的某一方面,但一個教師面臨的問題要比專家還復雜,因為他的教育對象是幾十個比每秒運算數億次的電子計算機還要神奇和活躍無比的學生大腦,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善于以教學敏感來感應學生的學習熱點,進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育效果。為師者要達到這樣的專業知識結構;能撰寫本學科一般學術文章;能讀懂本學科高層次的學術論文;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史和學科前沿的態勢、趨向;而且,這一切都要能化為自身的教學營養,能從容地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談到創作時講:“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教學亦如是,只因有了課堂之外的“八分之七”,才會有課堂教學中“莊嚴宏偉”的進行。
二、博
博,這里主要說的是教師知識面的寬廣性,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博比專更重要。在學校里,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自然、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要能都達到“站講臺”的程度。中小學教師的分科授課不應是壁壘森嚴的,而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一節“雜交課”的效果要勝過數節“規范課”。有些課是語文課也是歷史課,有些課不是數學課也不是物理課。博還須有:教育學知識,如課程論、教學論和教育哲學方面的素養;心理學知識,如有關意向心理素質培養的理論和方法等。這些都要具體化為教師的素質修養,才能潤物無聲地滋潤著教學。
三、通
通就是精,就是變;精就是熟,熟能生巧,巧則奪天工,巧即藝高,藝高人膽大,建立在這個基石之上的膽大對教學靈感來說有著無法抗拒的魅力。教科書在為師者那兒“由厚變薄”,爛熟于心了,課堂上就不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了。一通百通,觸類旁通,教科書變成了一個藍本、一張圖紙了,課堂上的教與學就成了師與生共同構建知識大廈的建筑工地了。如著名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潛心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規律與特點,深刻洞悉語文課本的體例與要求,融經驗與創新為一體,匯十冊教材于胸中,視知識與學生于心中,將整個小學的語文教學的任務與目的提煉概括為“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真正做到了將眼中之書變成胸中之書,終使之成為師與生共同演奏的大學習交響曲的美妙音符回旋在教室里,這是何等誘人的教學藝術境界啊!
四、靈
靈,意味著為師者能在課堂上神速地進行知識的調兵遣將,意味著為師者能在問題的分析判斷過程中出神入化般地獨辟蹊徑,這是一種才思敏捷的教學自由,是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和諧運作,有了它,教師在課堂上就能緊緊把握住全班同學的聽課情緒,不斷反饋著、不斷矯正著、不斷創造著。
五、藝
藝,在這里指的是審美情趣和授課藝術。對一個教師來說,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審美能力和授課藝術,才能化枯燥為鮮活、化抽象為形象、化呆板為靈秀、化腐朽為神奇以及能將知識的殿堂變成美之園圃,才會有“素月分輝,明共影,表里俱澄澈”的學習感悟,若是審美情操和授課藝術達到水乳交融、相映成輝,何愁教學靈感不顯現?
未來不是我們耍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通向未來之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來的,走出這些道路的過程既改變著走出這些道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在邁進21世紀之際,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做教育工作的同時也進行著自我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調整著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實現著自我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