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的本質就是表達情感并且感染大眾,而優美的旋律正是音樂最感動人的地方。”音樂是一種健康積極的文化藝術,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姿態,更新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以下是本文對高中音樂有效教學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一、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發揮學科綜合性的教學理念:①將音樂與影視、戲劇、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相結合;②在實施綜合性教學時,應以音樂教學為主線,并通過具體的音樂素材構建與其他藝術相聯系的橋梁。我們發現,與音樂有關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唱、聽、欣賞、創作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興趣盎然中體驗音樂的實踐活動,充分展現個性,激發創作靈感,并讓學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培養藝術素養。節奏是構成音樂的首要因素,也是音樂的靈魂所在,任何音樂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節奏以及語言節奏引入音樂中,通過拍擊或打擊等動作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常用的教學手段,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將學生快速引入相應的音樂情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他們對音樂的感悟和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情趣及審美觀念。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的興趣和情緒,對個體的認知與學習活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如果學習者對學習對象的興趣高漲精神飽滿,那么他的認知活動就會積極主動,效果也好;反之,就會缺乏一定的學習動機,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作為音樂教師,要善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具有相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增強教學的連續性,達到教學的整體性

新課標中明確了課堂應圍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建立目標,其中,知識和技能是目標的必要,而過程與方法是目標的根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是目標的核心。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應該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不管是知識與技能的銜接,還是從過程到方法的漸進,都有著很強的連續性,不是單憑一節課就能體現出來的,也更不是只憑一節課就能實現的。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絕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發展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用將近一半的時間來溫習之前學習過的內容,包括之前所講解的知識點和聽過的音樂作品,并將其作為考查和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音樂教學提倡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四、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由于學生的成長背景、知識結構、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學生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性,也就是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出色的一面。作為高中音樂教師,要積極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個體優勢,教師在選擇評價方式時,可以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或相互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等級也不要設置的過于詳細,要注重突出學生的優勢和個性特點,讓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在音樂考核時,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不能“一首歌曲定成績”,可讓學生自己來選擇考試內容,提供更為廣闊的自主空間,讓學生感覺到考試也非常有趣。只有考出好成績,才能激發學生自身的成就感,只有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才能使學生進一步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音樂已經成為高中教學階段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良問題,想方設法加以解決,真正發揮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