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堂的實踐與思考——有效始于“備課”
作者: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初中 馬曉玲
發布時間:2014-05-29 15:50: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英語教師已進入更為理性的思考階段——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改進課堂教學行為、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已經逐步成為教師的共同追求。課堂教學效益能否實現最大化關鍵在于備課。如何有效備課?筆者認為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教與學的關系,教與教材的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一、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
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研究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充分說明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只是單純的由老師來教,即“以教定學”,而且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下,在備課過程中,老師要傾聽文本的聲音,傾聽學生的聲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教學條件靈活處理教材,我們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還應考慮怎樣學,怎樣進行課堂組織。考慮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和思維空間等。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英語基礎、學習動力、興趣愛好及教學期望等,針對不同的學生來選擇教法。
我們在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首先思考的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做什么事,如能夠正確聽懂、說出、認讀以下單詞(句子);能夠初步唱出本課的歌謠;能夠在適當的情景中運用本課涉及到的詞組進行對話。通過小組活動,能夠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感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通過學習故事,能夠懂得做事時自己要有主見,要會合理安排自己放學后的時間等。
二、以教材為載體,超越教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只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主要載體,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就要走出機械地“以教材為本”的誤區,在“用教材教”的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根據已確定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和學的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處理。
1.變通。“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葉圣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并非是教學的全部,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后于時代的內容,關注時事,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2.取舍。保留適合學生實際,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教材內容;刪減掉復雜的、不切實際的內容;也可適當增補適合學生需要和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
3.調整。教學內容確定后,按照語言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和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順序上的調整和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師不應該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而應該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和實踐者。備課時,鉆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鉆研、解讀和思考,才能將課上出新意。
三、以預設為基礎,以生成為導向
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是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是為傳授知識與技能的行為作準備,生成是構建知識與技能的活動過程,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沒有精心的預設,就難有精彩的生成。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因此,在我們的備課過程中必須考慮怎樣預設?怎樣處理課堂動態的生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目標定位要合理。
2.重點與難點要有針對性。
3.教學方法要有效。
4.開發和利用生成資源。
5.注重生成的引導。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達到和諧統一,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習過程變得豐富有趣,課堂教學才能扎實有效,所以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工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書”理念,轉變備課思維,才能促進有效課堂乃至高效課堂的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