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方法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同家莊鎮中學 王雅萍
發布時間:2014-05-22 10:45: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語文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感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自身文化素養正確地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形象能有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作者獨特的寫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教學不論在方式需要或實際應用中都非同一般,教師教學中引導得法對完成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目標極為重要。我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歸納出以下幾種方法:一、師生對話,設疑激趣
在洋思教學法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找出疑問在課堂上得到答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過程,教師的提問架起了師生間的橋梁,科學合理的設疑提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的認識提供“支架式”幫助,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會激活課堂氣氛,渲染學習氛圍。我提出的問題大體有兩大類:一是要求學生記憶重要簡明的信息,如魯迅先生的生平、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二是發展性問題,這類問題往往需要學生理解、比較、想象、聯想,對事物作出判斷和評價,如茅盾《白楊禮贊》中的白楊有怎樣的象征意義,高爾基《海燕》講述的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環境,這些問題會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展開思考,獲得新的知識。
二、閱讀理解,分析體驗
這種方法建立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從而培養語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主動掌握方法。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詩中“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光的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偉大祖國的形象。所選內容超越目光所及,是詩人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氣魄,能使人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和詩人的豪邁。這樣會使學生向詩人貼近,產生一種人文意境。
三、反復誦讀,心口并用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朗讀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通過閱讀,用作品展開對話,是對作品觀點態度的一種再理解和再創造,正如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誦讀中體會作者情感展開,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精密,情感更豐富,表達更準確生動,以便更加準確地掌握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情懷。
四、鑒賞閱讀,感情升華
文學作品是名家的訓練成果,教材所選課文優美、形象、生動,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體驗,展開審美聯想,感知作者的寫作意蘊,使學生將自身活動經歷和生活所見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獲得“得意之中,合心于外”的共鳴感,同作者作品交融,產生一種美的感悟,達到情感升華。除此之外,語文閱讀教學還有感悟法、單元閱讀、誦詠吟讀,其目的都是培養思維能力,積累語文知識,增加審美體驗,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學生掌握以上幾種閱讀方法,生活中還要多讀多看,多加練習,細心揣摩,體會意境,感受寫作情境。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只有遵循正確的教育規律,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收到語文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