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軍,陜西省安康市教研室黨支部副書記,語文教研員,中學一級教師,省、市級骨干教師,現在教研室從事語文教研工作。農村學生的語文水平較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營養不良”——除了課本上的幾篇文章外,無可讀之書,至少多年前是這樣。現在,隨著學校圖書的增添,學生有了可讀之書,可學生卻缺乏時間和基本的讀書方法。多年來,我也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我當班主任時曾安排課外活動或晚自習,專門讓學生去讀書(報);我從事教研工作后,也經常和語文老師在一起探討,讓學生多去讀書(報),但由于沒有具體的目標任務,也沒有閱讀檢查,因此,雖然擠出了時間,想到了辦法,但實際效果不佳。

今年,我組織開展了一次教研基層行活動,來到教研掛聯學校讓語文年級組專門安排周一課外活動為學生讀書時間,為了充分利用這個時間給學生補充營養,老師們一改過去無具體任務,無檢查的做法,隨之而來的是有明確的目標任務,有檢查的閱讀指導。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凡讀必寫

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讀了,語文老師要求每周一的讀書時間所讀的文章,必須寫讀書筆記,像交作業一樣按規定的時間交上來。

二、寫要具體

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偷懶,應付檢查,我們規定了讀書筆記的具體內容及交筆記的時間。

1.題目。

2.作者。

3.概述內容:記敘性的文章要詳細找出六要素;非記敘性的文章要概括出主要內容。

4.概括主題(中心)思想。

5.讀后感(不少于100字)。

6.每周星期四交讀書筆記。

有了具體的任務,有了具體的閱讀檢查,終于使“讀書”時間得到了利用,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帶給我的感受

感受一:通過這種途徑可以逼著學生想辦法找資料(要讀的文章)。以前只是讓學生去讀,而不做檢查,結果有的讀了但讀過就忘,沒有積累;有的因無資料也只是白白浪費了時間或做其他作業,仍是一無所獲。因此在農村學校學生無課外書可讀,不重視讀課外書的情況下,這個“逼”字無疑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感受二: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古人云: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學生讀了文章,既要概括內容,又要談體會,這無疑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積累語言材料的好機會。如一些名人軼事、名言警句、佳句美段等都能對學生的寫作有一定的幫助。

感受三:培養了學生學習概括內容,總結中心的能力。在寫讀書筆記時,首先必須對所讀的內容進行概括并且還要總結中心思想。長此以往無疑對學生的概括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如記敘文如何概括,議論文如何概括,說明文如何概括,小說如何總結,長此以往,學生會尋找規律,觸類旁通。

感受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既讀文章又寫讀書筆記還要談體會。我覺得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讀寫結合的好方法。同學們的讀書筆記體會寫得很好,既能聯系實際闡明自己的觀點,又能恰到好處地進行議論,對寫作也是一種促進。

感受五: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現在的學生既無讀書習慣更無動筆的習慣。因此如果堅持用這種方法讀書,對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無疑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感受六:對學生的道德情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學生的讀書體會:“《閃光的承諾》——在我們生活中,為人處世,應講誠信。則處世易、立身易、行事易,將因此而擁有充實而多彩的人生,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反之,則處世難、立身難、行事難,人生將變的黯然失色!”“《蜜蜂給予的啟示》——一談到蜜蜂,人們便想到的是:‘他辛苦了自己,甜蜜了別人。’人們總是稱贊蜜蜂的奉獻精神。其實,蜜蜂能收獲的甜美的蜂蜜,不光是靠辛勤的采,還要精心的釀。在學習上我們也應該像蜜蜂一樣,辛勤的采,精心的釀,這樣才能收獲豐碩的成果。”“《原諒別人,感覺真好》——學會寬容,諒解他人,像放下了沉重的擔子一樣,感覺是那么輕松,那么舒暢,也正是由于人們能夠寬容他人,諒解他人,生活才變得無限美好!”這些無不對學生的道德情操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