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輝,湖北省教育學會歷史學科會員,黃岡中學初級教師。多次參加省、市、校級歷史教學教研活動,并在各類說、講課比賽,論文寫作、課件制作比賽中獲得好評。梁任公先生曾自勉言: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萬世師。我學問不及任公先生九牛之一毛,然而為人師已有些年頭,個人瑣碎事件外加惰性之心作祟,習慣靠著吃老本或者所謂經(jīng)驗主義以至于常常荒廢學業(yè)。每思及自身,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自己志向難以及其萬分之一,然則思及學生對知識渴望之情,也不至于渾渾噩噩。古有匡衡穿壁引光、孫敬懸梁、蘇秦刺股、車胤囊螢夜讀,先賢典故耳提面命,唯有讀書一點,不敢忘卻。遂有閱讀求為萬世師這個“妄自菲薄”之奢求。于下,就個人閱讀故事寫成文字,供大家指正一二。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閱讀欲望

我是典型的中國式學生。大學無疑是寒門子弟跳龍門的最佳途徑,感謝眾多因素使我生下來有些讀書的心氣;如此不至于在中學畢業(yè)之際,隨大流開始東南西北闖蕩江湖。掙扎地上著大學,帶著對父母無比的愧疚心情,還是盡情地享受著大學這段最美的時光。

我學的是歷史。有人說學歷史的看得比較透徹,有人說學歷史的一點用都沒有,有人說學歷史的能侃侃而談。姑且不理會世俗的看法,畢竟我自己是個獨特的個體。我比較愛慕虛榮,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資本去炫耀自身知識的豐富、文筆的優(yōu)美流暢,圖書館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現(xiàn)在回想起來,大學四年記憶最深的是在書籍中流連忘返的精神勢頭;反倒是撇開了最初的虛情假意。

感謝黃岡中學這一優(yōu)秀的平臺,給予我用武之地,大學畢業(yè)至今即在此教書育人。從學生向教師的轉變,的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哪怕現(xiàn)在教了些年,自己依舊是教師行列中的“愣頭青”。從業(yè),不再像學生時代那樣單純,開始要為生活瑣碎事件考慮,譬如人情往來、柴米油鹽等。很多時候,感覺到事情太多,或者是生活相對美好,畢竟自己能夠掙錢。如此,更多的是適應、享受、感慨生活去了。用于求知的時間不斷受到擠壓,以至于在職業(yè)的最初階段幾乎少有閱讀之心。后來有件事情對我的觸動頗大,一次學生們在寫給老師的意見中,有一點建議是希望歷史老師能像百家講壇那樣講。我不斷地反思,包括跟同行、先輩們交流。我想學生們倒不是希望我也成為那樣的名人,他們更希望的是見到一位知識淵博的師長。這淵博的知識沒有投機取巧的方法,必須要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閱讀的欲望終于在千呼萬喚中姍姍而來。

閱讀是內(nèi)涵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影響教師成長的客觀因素太多,社會對于教師的期望也太多。我們無法改變這些,向內(nèi)發(fā)展、從自身去反省或許能另辟蹊徑。內(nèi)涵發(fā)展,閱讀是必然的選擇。當然,閱讀的書籍分很多種,如何學習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

我是愛好歷史和文學的,我是一名歷史教師。這些都決定了我看的書一是與個人喜好有關,一是跟專業(yè)成長有關。如果要分類闡述的話,大概有如下幾種:

文學名著類。張愛玲、徐志摩、林徽因等作家寫的東西都有涉獵,最愛《紅樓夢》。 在自己年輕那會兒,怎么也看不進《紅樓夢》。為人師后,在夜晚空閑的時候時常會翻一翻它。細數(shù)起來,真真正正認真地看《紅樓夢》已經(jīng)有四遍了,每看一遍對其個中的酸甜苦辣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當然,我看它不是要研究紅學,主要是從中感悟?qū)κ篱g感情、態(tài)度、生活觀的不同認識。我本身也是喜歡不斷思索的,因此對眾多大家著作的拜讀,更多為的是構建自己的一種精神的世界。這精神世界只屬于自己,只關乎自己。

歷史知識類。歷史知識豐富與否直接關系到歷史學科的受關注度、歷史教師的受歡迎度。歷史不僅僅只是一門考試學科,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歷史情懷的培養(yǎng)。古往今來,史學著作數(shù)不勝數(shù),歷史知識博大精深,即便是大家們也難說自己通曉古今。要做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地利用各種途徑掌握歷史知識。歷史知識無窮盡,閱讀歷史亦無止境。

教師專業(yè)類。我時常在親戚朋友面前吹噓說自己的課很受學生喜愛,或許這里面有很多溢美之詞;但我想學生對教師所授課程的認同與否才是衡量教師合格與否的最好標準。可能歷史知識這塊,在教學中還足以應付;但如何教學,卻是我所陌生的。課程改革這一大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不斷顯露。如何傳承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充分合理地選擇新式教學方法是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在教學的這些年頭里,大量閱讀教學教法相關的理論成為我每天的必修課。跟班聽前輩名師的課堂教學、參加省市各種高校課程講座或講課,這些都是一種閱讀的方式。跟班聽課,是整學期的聽;網(wǎng)上觀摩視頻課,是對照視頻,自己寫文字實錄,這些都對我個人的成長給予了很大的助力。

閱讀最終會帶來正能量

宋真宗趙恒御筆親作《勵學篇》中有言:“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短短篇章,迷醉天下士子幾近千年。今日重提,本意不是為封建落后思想招魂。閱讀獲取知識的確能夠給人帶來正能量。

時人常言讀書無用,每聞此語備感唏噓。的確,在現(xiàn)階段,因為“讀書貴、就業(yè)難”,就業(yè)遭遇低起薪的“寒流”及其他各種原因和目的,社會上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流行起了新“讀書無用論”。“無用”本身不是讀書所帶來的過錯。

古人講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閱讀書籍所帶來的精神熏陶別有一番情調(diào)。很多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jīng)史,……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于茅山,有終焉之志”。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世”。他們安貧樂道,澹然自守,耽于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一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xiàn)實的束縛,追求內(nèi)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喜歡閱讀的人,其內(nèi)心的世界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豐富的人才足夠強大,才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生活中總會有些不如意,事情發(fā)生時不去怨天尤人,也不至于驚慌失措,平靜地應對,風雨過后總會見到陽光。事實上,從書中汲取的智慧,引領著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自己不斷地攀登著新的高山,向前進發(fā)。

知識的海洋里沒有世俗的羈絆,沒有阿諛奉承,沒有等級差別。任何人只要能靜下心,翻翻書籍,得到的會是撲鼻的芬芳。初為人師,深感任重道遠,遂不敢有所怠慢。

唯有讀書破萬卷,方能求為萬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