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學習“四要素”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小學 張秀娟
發布時間:2014-05-22 17:19: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教學中,前置性學習能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架起一座理想的橋梁,能啟發和引導小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增長創造才能。但是,如何讓學生有效“先學”而且樂于“先學”,使前置性學習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呢? 一、目標定位要科學
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成功的根本保障。目標定位太高增加學生負擔,學生容易知難而退,甚至會逐漸抹殺學習興趣;定位太低則沒有動力,缺乏研究價值。
如三年級的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不具備英語學習能力,有的教師布置學生跟錄音朗讀。為達到較好的預習目的,有時還會設計“模仿之星”、“朗讀之星”等評比活動,看上去孩子的積極性很高。事實上,孩子入門時的鸚鵡學舌,容易形成機械模仿、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筆者為避免讓學生多的機械跟讀,讓學生每天花不超過10分鐘的時間,制作或準備美觀、實用的教具帶到課堂上操練,化解了英語單詞或對話教學的音、形、義三者中“義”的教學難點。學生的參與熱情高,課上的操練有了情境,就能扎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習慣。目標定位在前置性學習中處于核心位置,倘若確立目標這個環節出了毛病,必將導致活動的偏差或失誤,使前置性作業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研究內容要有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學習是一種十分復雜而又艱苦的腦力勞動。如何使學生從艱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之學有興趣?陶行知先生說:“有了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所以,設計前置性作業時考慮學生手腦并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Asking the way”一課時,我讓學生劃出海門市區的交通圖;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Halloween”一課時我讓學生做動物面具和橘子燈,既讓學生感受到西方的文化魅力,同時針對想做面具和燈籠需要什么材料,師生就“What do I need?”“You need…”句型展開了有真情有實境的交流,化解了need一詞的理解難點。
三、作業形式要豐富
很多教師作業布置形式單一,不是背誦默寫就是做練習卷,這種機械操作式的作業形式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布置形式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前置性作業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可以布置幽默故事閱讀、美文朗誦表演、唱歌、講英語小故事、演講、話劇表演、做賀卡、寫英語小日記等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調動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積極性。在教學牛津英語6A“Public signs”第一課時前,我布置英語幽默故事《School, go slowly》讓學生閱讀。小男孩Paul開學接連幾天都上學遲到,老師問他原因他說是因為上學路上總看到一個宣傳牌,上面寫到:學校!慢行!”
前置性作業設計形式要豐富,但切忌流于形式,花里胡哨,而無實在內容與實在效果,純粹為形式而形式。好作業要能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能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自學能力,同時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帶著問題聽課又能提高學習效率。
四、評價反饋要有效
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每一次學習之后,學生都期待教師的檢查、評價和肯定,教師要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對于前置性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所做的準備物盡其用、才盡其用。
如在課前布置學生閱讀幽默故事《School, go slowly》以后,課上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Does the car or the boy Paul need to go slowly?”學生邊回答邊哈哈大笑,教師又問學生:Why doesn’t Paul know that? 學生都能響亮地回答: “Paul is a little boy”。而教材中的小男孩Jack也很小,看到標志也是問個不停,所以師生自然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過: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教師在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里特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那么學生就會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和自豪,而正是這份歡樂和自豪,能激發兒童創造力,并從事創造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