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進行如下探討。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的背景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和他的學生認為,教學目標包括三個主要方面,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是培養道德的、理智的、審美的、高尚的情感。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對語文教學的作用非常大。

二、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實施的主要憑借

(一)小學語文是母語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為情感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平臺

小學語文的教學具有階段性,每一階段提出的教學目標不同。低年級的教學目標要求與中、高年級的不同,情感教育也會發生變化,如閱讀教學同寫作教學不一樣。比如,在閱讀中,要求學生不僅做到文通字順,而且通過閱讀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作文教學是使學生通過主旨確立、觀點提煉、材料取舍等步驟,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加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理解,進而養成積極思考、善于思考的優良品質。因此,小學語文教材為情感教育的實施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特殊性,為情感教育實施的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

古人云:“文以載道。”作者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識、乃至整個心靈。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數量的名家名篇,多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結晶,有些甚至是作者生命的絕唱。這些課文或顯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滲透著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達出追求正義和真理的吶喊……其多元化的情感因素是其他學科望塵莫及的,也豐富了情感教育內容。

三、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構想

(一)設計“課本小品”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中的《誠實與信任》為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了誠實會換來別人的信任,卻不明白對別人信任同樣能換來對方的誠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請學生當演員把課文的內容再現出來,讓他們自己談一下作為事件主人公的感受。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獲得情感體驗,比受教師情感感染,更有利于情感體驗的內化。

(二)鼓勵學生以畫表達心理感受,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十冊中《麋鹿》一課的學習,學生對于麋鹿從中國消失沒有明顯的反應,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麋鹿離開中國時的表情畫出來,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離開家鄉的悲傷,意識到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意義。在畫畫的過程中,學生把不明確的情感逐步升華,形成意識。

(三)處理好師生關系,有助于情感教育在課堂中的實施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不斷交流的過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完成。如果教師與學生關系僵化,或者教師有厭煩情緒,學生有逆反心理,都會降低課堂教學的質量。如果教師每天走進教室的時候,能熱情地向學生打招呼,精神飽滿地上課,學生受到感染,自然會主動積極地配合教師,教學效果當然會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應先注重自身情感的培養,不要把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上;教師要尊重、理解學生,多注意學生的“閃光點” ;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給學生了解自己的機會。總之,師生關系和諧,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組織,有利于完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將情感與認知相結合,課堂教學被激活了, 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