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機械、呆板地按著預設好的教案講授知識,而是結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和需要,進行有效調整,以動態化的生成推進課堂教學的發展,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精心預設和巧妙生成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的視野也由此變得更加開闊,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巧用預設,并由此促成巧妙的生成呢?一、精心科學預設,奠定生成基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化、多樣化的生成過程。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形成有效的預設。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充分地運用學生的信息,掌握有效生成的各種資源,讓課堂教學富有生機和活力,創造出更多的精彩!

1.預設要密切結合學生實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預設應該首先考慮我們所面對的“受眾”,做到“量身定做”,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生活經驗、知識水平、興趣特長、心理特點等諸多因素。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關注、熟知、感興趣的話題中,去挖掘整合教學的資源,從而為語文課堂教學開發出無窮的源泉,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消化能力”,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留出相應的空間,為動態的生成創造有利條件。

2.預設要合理組合學習內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是將教材的知識給予簡單的再現,而是一個動態化的富有開拓性的過程。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透徹的解讀,真正體悟出教材編寫的意圖,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學目標進行總體的把握,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組合、增減,使語文教學的方案突出針對性和目標性。

3.預設要密切結合學習主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像一篇優美的散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這篇“散文”的主題,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緊密結合這一主題進行教學的預設,同時還要結合教學的主題來創設可以促成動態生成的問題,如此,教師才能更有把握地去面對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沒有預設的情況時,教師才能做到從容地、智慧地應對,而不是方寸大亂,措手不及。

二、巧妙促發生成,發揮生成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將學生反饋出來的信息,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預設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在預設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超越,這樣才能使教學更顯活潑、趣味的無窮魅力。

1.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智力、思維方式、特長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允許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獨特觀點,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使他們在教師的啟發和引領下,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感受到求知的愉悅。

2.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善于傾聽別人的敘述是一種教養,對于教師來說,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暢所欲言是了解學生的主要途徑,通過傾聽,教師可以充分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感,幫助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動,因此,教師要善于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發出的繁雜的課堂信息,進行甄別、過濾,充分運用可以轉化為良好的生成的教學資源,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3.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探究。學生知識水平、思維特點等因素決定了課堂生成具有片面、缺陷等問題的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效保證預設的生成,還要以靈活性、創新性催生預設以外的收獲,與學生一起營造一個充滿生機的課堂。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失去預設,生成就會變得漫無目的,而離開生成的預設則只能是空中樓閣。只有科學預設,巧妙生成的課堂教學,才會精彩不斷,可圈可點。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前充分預設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使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和諧共生,相得益彰,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