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是冬末,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了五個多小時,我們已大汗淋漓。在寒風與汗水的挾裹中,我們終于到達了紫陽縣聯合鎮中心學校。眼前是一棟兩層的教學樓,蜷縮在一道深溝里,在光禿禿的大山的映襯下顯得有些矮小和陳舊。從一扇半掩的門里望去,三張笑臉突然出現在眼前。一張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一張清秀稚嫩的孩童的臉,還有一張親切和善的中年人的臉,三個人圍在辦公桌前開心地交談著。微笑著的中年人便是龔孝雙,馬校長介紹說。微笑,是我對龔孝雙的第一印象。相由心生,外表的陽光正折射出他內心的美好。六年來,無論愛心助學的路有多苦多難,龔孝雙始終堅持微笑著面對自己所走過的每一步。在他的身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愛心故事呢?

從山區農家走出來的龔孝雙,在童年記憶中經常有伙伴因為貧困而輟學,幸運的是自己的父母無論多苦多難都支持著自己的求學路。走出大山的龔孝雙對父母心存感激,同時一個夢也開始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不要讓山里的娃兒們因為貧困而失去求學的機會,要圓孩子一個上學的夢。

大學畢業后,龔孝雙放棄了山外絢爛多彩的世界,2001年回到家鄉做了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執教過程中,班里仍然有孩子因為貧困而不得不輟學。看著自己當年的貧困故事再一次上演,龔孝雙的心里焦慮萬分。但是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他開始將眼光投向山外。

2008年5月,毛壩中學團委亢軍老師的一個電話,讓龔孝雙的生活開始發生了改變。那個火熱的5月,龔孝雙跟隨愛心志愿者們走訪了很多貧困孩子的家庭。“看到的景象刺得我心痛,但是志愿者們的熱情和真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一直以來苦苦尋覓的我,終于找到了一條讓孩子們圓夢的路。”

從此以后,利用節假日探訪貧困學生,將照片和資料上傳到愛心公益網站上,為孩子們尋找資助人成了龔孝雙生活的日常狀態。6年來,攀越了多少座高山,跨過了多少條河流,龔孝雙自己也記不清了。目前,在龔孝雙的努力下,已經有兩百多名學生從他手里領到了救助的善款,可以繼續留在校園里求學。

我們看到了一對來領善款的父女。正在上四年級的李昌美,為了節省寄宿的費用、照顧年邁的父母,不得不每天走2個多小時山路上學。小昌美的父親給別人蓋房時摔斷了腿,從此落下了殘疾。母親是一個聾啞人,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十幾年前,父親偶然在山坳里發現了被遺棄的小昌美,從此一家三口相依為命。小昌美非常懂事,每天放學回家后要幫忙做家務、照顧母親,然后才在油燈下做作業。“上學路上,有很多地方人煙稀少,有些地段連公路都沒有,都不知道孩子是咋走回去的!”說起小昌美的事,龔孝雙的臉上掩飾不住的難過,言語中充滿了對這個瘦弱、懂事的小姑娘的愛惜之情。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龔孝雙的熱心幫助下,愛心助學組織“中國麥田計劃”對聯合鎮邱大青同學的眼睛進行了手術,連同她以后的生活費及學習用品也全由他們承擔,共計費用大約4萬元左右。2010年3月,與愛心助學組織“愛心跋涉”取得聯系,對聯合鎮的一名8歲貧困聾啞學生李月丹進行資助,并順利將她送往安康陽光學校就讀。在近3年中,各個愛心助學組織資助助學款共計6萬余元,衣服2千余件,體育用品及學習用品價值4萬余元。

多年來龔孝雙一直在為貧困的孩子們四處奔走,自己的生活卻依然很清貧。一家三口擠在學校的單身宿舍里,十幾平米的屋子里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唯一值錢的就是放在墻角的那臺電腦。龔孝雙每天就是通過它將孩子們的信息發出去,與“愛心跋涉”組織的志愿者聯系,為孩子們尋找資助人,圓孩子一個上學的夢。

得知我們是來采訪龔孝雙的,小昌美的爸爸一直不停地對我們說:“老師是好人啊!好人啊!真不知道該怎么報答他。”周圍的孩子們也都七嘴八舌地說著老師的好,“龔老師講課特別好,我有什么不懂的都問他”,“老師特別親切”,“我們有什么困難都喜歡找龔老師,他最熱心了”,“我能夠繼續上學是龔老師的功勞,我長大后一定好好學習,做一個像老師一樣的人”……

龔孝雙告訴我們 :“雖然縣里鄉上支持很大,也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還有一些家庭因為貧困或發生意外,讓孩子遇到上學的艱難。我也是山區養育出來的孩子,我要盡我所能讓愛心之路延續。”

龔孝雙就是這樣一個為孩子們的未來奔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