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校本研修背景下 五類高中生反映的社會問題及對策
作者: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 姜信周
發布時間:2014-05-22 17:37: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多處提到要教師遵循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學施教。這是新時期教育形勢的變化,對中學教師的新要求。我們知道,現在家庭的結構變化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使得中學生的生活閱歷甚少,耐挫折能力相對弱。由于心理波動引發的極端事件時見報端,盡管屬于個案,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災難性打擊。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時刻研究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化解心理癥結,避免不該發生的教育事故發生。但據調查,高中教師心理學知識相對較初中、小學較弱。這就更加需要我們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沉淀,在校本研修活動中,把加強自身修養和心理學知識的研修學習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校本研修的主要內容中,班級管理與學生成長,是一項很重要的研修課題,這就更加促使教師要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作為研究的對象,它在某些方面比學科教學的研修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一個人終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下面作者從平時高中生的教育中,總結出高中生的一些教育問題,應受到我們教師的注意。大家知道高中學生的管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難管、難教、難說”之聲不絕于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地說,高中學生的知識擁有量和年齡結構,使得對他們的管理難度愈來愈大,他們能說會道,“狡辯”心態強,較任性,社會接觸面較廣,交往人員過于復雜,精力充沛,好奇欲望強。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環境和各種衍生因素,使心智年齡處于成熟的青年人徘徊、迷茫。而作為一名高中教育工作者,我們通過多年的調查認為:有五類高中生難于管理,即父母離異型、隔代撫養型、做生意型、家庭條件優越型、高知家庭型,這五類高中生違反校紀,甚至觸犯法律的人數居多,如何教育好他們,克服不良習慣,養成自覺自尊自重的一代新人,意義十分重大。缺失愛的孩子性格孤僻
家庭離異型:由于家庭的變故,使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缺失愛的孩子其性格孤僻,行事極易走極端,用極端方式來掩飾缺失的愛。例如:高三女生雨丹(化名),父母離異后,跟隨母親過活,家里生活拮據使其多與有錢孩子混在一起,養成許多不好習慣,如抽煙喝酒,打擊父母過于關愛的同班同學。該學生心里是這樣想的,我沒有的,你們都不該擁有,我雖沒有錢,但有人給我,而且我可以大搖大擺抽煙!如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筆者與她交談,她淚流滿面,直表心跡:“爸媽離婚后,再加上我媽單位效益不好,我吃穿不如其他孩子,備受班里其他孩子的冷落和歧視。我暗暗發誓:要吃穿勝過冷落、歧視我的孩子。于是我給有錢的孩子打水、替他們買早點等以討得他們的歡心,以贏得他們在金錢上的支持。別的孩子父母給孩子送雨傘、送飯、送衣服時,我特別忌妒他們,我為啥沒有這些呢?因而我敵視這些孩子,打擊這些孩子,盡管我與他們無怨無仇。”
隔代撫養問題多
隔代撫養型:父母把孩子交給爺奶撫養,由于隔代及家里孩子較少的緣故,再加上老人精力所限,爺奶對孩子監管不會到位。更多的是,爺奶過分溺愛孫兒,要錢給多,要物過分滿足,作業無人檢查,犯了錯遷就孩子,隨著時間的流失,孩子的不良習氣養成,追悔莫及。高三學生小陳自小由爺奶養著,一個月父母才見一次。孩子淘氣,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口角,爺奶與人家爭高論低,不責怪自己孩子。結果是孩子在班里目中無人,吃喝肆意,見人沒有禮貌,花錢過度,每天犯錯,而且理由充分,教師無可奈何,真應了“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想進法院,不夠條件”的俚語。
父母做生意 孩子被荒廢
做生意型:孩子爸媽長期在外或忙于生意,在家庭教育上知之甚少,且居家時間短,與孩子的交流就更少。孩子缺少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吃飯三頓買,睡覺無人管,交友無人問。父母只是衣食父母,不是關愛、管理父母。久而久之,孩子鉆了大人忙的空。用錢上無節制,交友上盡交酒肉朋友,安全上隱患重重,時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
生活條件優越 造成依賴心理
家庭優越型:俗語:“寒門出將相,富戶生逆子。”事實如此,家庭環境的優越本應給孩子學習提供更為優越的環境,但往往事與愿違,班里不遵紀守規,常出事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家庭環境特別好的。父母自己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對孩子百般疼愛,甚至到了放縱程度,孩子以擁有優越的環境和父母的疼愛為自豪,始終下不了苦,受不了罪,遇到小的困難或挫折,不想辦法自己解決,依賴父母出面解決,失去了青年學生的動腦筋習慣和朝氣向上的銳氣。
父母文化程度高 孩子逆反心理更嚴重
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不同,家庭教育更多是教孩子如何做人。而學校教育更多是教孩子如何成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出現這種現象:家庭背景好,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的孩子,往往逆反心理更嚴重。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在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由于父母的社會地位較高,見多識廣,始終認為自己什么都是絕對正確的,往往要孩子成為實現自己夢想的替身,老按自己成長的模式來培養孩子,同時,經常拿自己與別人的孩子比較。而現在的高中生個性和獨立性都非常強,他們會覺得這是最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往往就產生逆反心理。如我們班里的勵志(化名)同學,父親是市里一所大學的副教授,母親是研究所的工程師,兩人學術背景很好,孩子一到家,他們經常用省高考狀元甲、市高考狀元乙給勵志做榜樣,孩子心里很煩,不愿回家,本來對社團活動興致很濃,結果退出社團,迷茫一片……
從這五種類型高中生反映出如下社會問題: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到位,過于冷漠或過于溺愛導致孩子如溫室里的小草,經不起大風大浪的考驗,難于適應競爭社會的需要,更有甚者,誤入歧途。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1.全社會來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宣傳,典型案例的剖析等手段,使每一個家庭認識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這一觀念;同時,作為父母要珍視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維系家庭團結,減少家庭摩擦,健全家庭教育制度,多與孩子溝通,及時排解孩子遇到的各種疑惑,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適應能力。2.作為學校,重視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正確引導他們看社會問題,激勵他們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他們寬容的待人禮儀;同時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使他們有家的感覺。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心理學學習,謹防把教師職業僅作為謀生手段的低級認識,要有職業認同感。拓寬校本研修的層面,把高中生的心理教育納入研修的范疇,形成心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式解惑、個人實踐反思式模式的高中心理教育研修模式。對典型案例,尤其心理方面的,要認真研究,刨根問源,積累起處理有問題學生的經驗。用父愛母愛溫暖冰冷孩子的心,能用鼓勵性語言,激勵他們,讓他們多承擔班級的公益性活動,盡快融入到班集體中去,有一定的歸屬感。3.作為政府及各種社會組織,要關注這些特殊群體,定期通過一些社會活動,關愛他們,挽救他們,使他們感到社會沒有放棄他們。尤其是社區組織,更要擔負起聯系家庭、學校的紐帶作用,重視社區文化建設,用濃厚得體具有說服力的社區文化教育引導家長。
總之,隨著社會競爭更加的激烈,各種學生教育類問題將會出現,而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疊加式的心理問題將擺在教師面前。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理性看待這些問題,研究其內在的規律,找出科學施教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化解各種心理矛盾,把隱性、細微的問題排解掉;擔負起歷史的重任,關注、關愛、關心每一位孩子,讓他們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