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價值歸依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繼述中學 朱洪兵
發布時間:2014-05-22 17:30: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學會對教師與學生兩者的主體性都給予充分尊重。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揚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教學評價不能對過程、結果有所偏斜,教學本質在于育人,所以初中數學的教學就是一種育人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能力與品格,讓學生融入社會后可以開拓自身數理維度,推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一、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價值歸依
1.增長初中生的數學知識。
初中數學已經變得系統化、全面化。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知識基礎,不過數學教學絕非簡單的知識點集結,初中數學關鍵是教會我們以廣闊、系統的視野來探尋社會與自然的一些數理規律,利于學生在認識世界時加深數形維度理解,對世界有著更精確的理解。所以,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來更好地認識與理解自然、社會與世界。數學學習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認知自我、認識世界的過程。
2.培養初中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數學如同思維體操,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從數、形、體等一系列具象慢慢深入抽象認知的理性層面。本質上,數學絕非數、形、體之簡單組合,而是遵循數理、實踐邏輯等變化的結構。所以數學教學要以推演、思辨等思維方法進行實踐思維的創造,思維訓練可以有效改善學生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分析、理解、創新、創新意識等能力,同時提升學生思維素質。數學可以實現抽象、理性思維的培養,其他學科沒有辦法取代它。
二、以人為本: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初中數學教學應該充分尊重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
初中生對教師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教師要針對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來合理引導強化學生主體性,要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性,才能將其責任心、靈活性加以充分調動,讓教師的教學更具創造性。不過,尊重教師主體性有個前提,就是先認可和尊重學生學習立場的主體性。
2.初中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應體現人文關懷。
學生全面發展是有其基本訴求的,那就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以人的情感為核心要素,這個要素代表了一個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飽滿的精神,對未來充滿了目標,行動起來充滿毅力,愿意為了生活努力奮斗等精神內核。在進行數學教學過程中,情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其學習需求,給學生帶來希望、信心,從而更好地促使學生養成健全成熟的數學品格。因此,情感的教育工作要貫徹在數學具體學習過程的始終。事實證明,如果不對學生的情感加以重視,忽視了他們對待數學這門課程的興趣,那么無論如何數學教學的效果都是極為低效的。
3.初中數學教學評價應該讓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以人為本”貫徹到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教學中,在對教學進行評價時要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個過程性實踐,經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斷的進步,這個過程才能最終達成效果。因此,若單純以每個階段產生的結果來衡量數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會犯“唯成績論”的片面評價錯誤,從而導致差生概念出現在教學課堂上,這就與不存在差生一說只存在學生的差異性發展這一教學原理相悖。不過,完全忽視階段性結果也會讓教學目標發生離散。就目前的教學現狀看,教學評價往往過分強調結果,還是會存在“唯成績論”的錯誤評價,這種陳舊評價體系往往會無視學生主體地位,將教師主體性加以歪曲,甚至會顛倒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主體性關系。教學評價要遵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來選擇適宜其特征的教學方式。注重差異化的教學模式才是個性化的教育。
綜上所述,教育堅持“以人為本”,人是教育之根本與基礎,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對人的關注。教育的基礎是把對人和對生命做到更準確的理解上。這么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是將學生視為主體,以學生為對象的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數學品格塑造與發展、關注教師存在與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氛圍的生動性,關注教師學生的生存狀態、主體性尊嚴等,這些才是真正做到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