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交流是以數學語言(符號、文字、圖式等)為載體,以聽、說、讀、寫等方式接受和表達數學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認識活動。師生對話、小組交流、同桌討論是數學交流的主要形式。然而,當前課堂還存在著交流浮于表面,不夠深入,要熱鬧缺乏實質的現象。經過實踐,我認為要提高數學課堂交流的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培養良好的習慣,提高數學交流的參與度

養成良好的傾聽和表達習慣,能提高課堂交流的參與度,保證課堂交流的正常進行。

1.傾聽的習慣。只有傾聽,才有交流。有效的傾聽能幫助學生博采眾長,觸類旁通,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有必要循序漸進的分步培養傾聽習慣。第一步聽后重述。當一個同學在發言的時候,其他學生勢必豎著耳朵認真聽,才能正確地重述同學的發言。教師可以用“你聽明白她的意思了嗎?你能再說一遍嗎?”“剛才他的回答很完整,誰能像他一樣再來說一說?”來引導學生。第二步聽后轉述。這種形式經常用在同桌交流的時候,要求聽后轉述,目的是希望同桌間在交流的時候,雙方能認真傾聽對方在說什么。第三步聽后評議。這是在全班學生已有一定傾聽習慣之后提出的要求,當學生發言后,不經過老師的評議,而直接請其他同學對對方的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支持、可以反對,也可以建議。

2.表達的習慣。表達包括說話或者寫,能將自己的想法簡單地表述出來,并要求盡量完整。第一,先獨立思考后發言。在數學課堂里,經常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沒有深入思考就參與交流,所以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有了想法后可以先說給自己聽,也可以找同伴交流,然后問自己和同伴是否能聽懂,可有合理化的建議。第二,借助肢體語言強化口語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來克服口語的乏力,增強表達的效果。

二、精選問題與形式,提高交流的深度

1.精選合適交流的問題。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分數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拿鉛筆”的活動情境,讓兩位學生分別從一盒鉛筆中拿出全部鉛筆的1/3,結果一位學生拿出3支、一位學生拿出4支,引出了“為什么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3,但拿出的鉛筆卻不一樣多?”的問題。這樣充滿著認知沖突和思維挑戰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與交流的熱情,使學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對分數的理解。

2.選用合理的交流形式。合理的交流形式是提高數學交流參與度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合適的交流形式,恰當運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由選擇伙伴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交流的參與度。

三、合理引導,提高交流的效率

數學交流的有效進行,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引導,教師要發揮好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促使數學交流更有效。

1.合理引導。當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想法、觀點偏離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在保護學生參與交流積極性的前提下,把學生的交流引導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上來。教師可以采用重復與確認的策略對交流的方向進行調控;當交流中出現不同的觀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梳理、辨析、討論,甚至可以想辦法引發學生的爭論;當交流的觀點漸趨一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交流中的成果提升到一般規律的層面。教師在數學交流中的作用是幫助,而不是代勞;是引導,而非強制。

2.恰當回應或評價。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可以使教師樂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因此,評價時應多給予肯定與表揚,增強學生參與數學交流的信心。

總之,數學的活力源于課堂交流,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精選問題與形式,精當疏引與指導,以提高數學課堂交流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