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其實不簡單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小 樊 靜
發布時間:2014-05-13 16:53: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學校一直提倡以“一課一得為目標”的“簡約式教學”。經過對這種教學模式的不斷嘗試、研究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收獲了不少感悟。看似簡單的授課模式,實際上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臨場應變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格的考驗。可以說“簡單”的課堂模式下,隱含更加細致,更加周密,更加復雜的準備過程。“簡單”其實不簡單。一、 課前的預設不簡單
在討論《橋》這一課時,我們就遇到了這樣的挑戰。這節課的問題是:“老漢是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中就有顯性的答案:即文中描寫老漢面對亂哄哄的人群,冷靜地指揮大家撤離,“他像一座山”的語句。這樣的句子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并談出體會,但是文中一些隱性的答案更加重要,比如文章一開始就用了大量的段落描寫暴雨、山洪,描寫死亡近在咫尺和人們面對死亡的慌亂。這些內容看似與“老漢是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主問題無關,實際卻不然,這里才是突出老漢臨危不懼,無私無畏精神的一個鋪墊。這就對老師課前的預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學生從課文的中間或者后面的語句談感悟,老師應該怎樣接著學生的發言,巧妙地過渡,把學生的關注拉到前面這一部分呢?我們反復研究,預設了很多種情況:學生從中間談起,老師應該怎樣接話題;學生從后面的語句談起,老師又應該怎樣接話題…… 上課時,果然出現了我們料想的情況,學生一開始就提到課文中間對老漢直接描寫的語句,談對老漢的品質的感受。因為有了充分的預設,所以老師并沒有被學生的發言打亂陣腳,而是就著學生發言中提到的:“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順勢引導:“當時的情況怎樣危急?你又是從哪里感受到的?”這樣一問,學生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在文中描寫暴雨來臨、洪水肆虐的情景描寫的段落中了。
二、研透教材不簡單
于永正老師曾強調過:“要簡簡單單教語文。在設計教學時力求環節簡單。”通過實踐我才深刻地體會到這 “簡單”之中的不簡單,于老師所說的簡單是建立在對文本語言文字的深刻品悟的基礎上的,而不僅僅是形式的簡單。在簡單中,還要引領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感悟、更多積累和運用。也就是說:在上課之前,要充分地研讀教材,要研透教材。
三、輔助教學的設計不簡單
曾經很羨慕名師們一根粉筆上好一節課的功力。也曾對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等輔助手段不屑一顧。但是,我逐漸改變了之前偏差的認識。我發現:現代的教學一定需要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輔助,只要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輔助手段,將會給課堂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因此,需要老師精心的設計輔助的內容。哪里需要圖片,需要什么樣的圖片?哪里需要音效,需要多長時間的音效?哪里放視頻?哪里配音樂?
在準備《橋》這一課的課件時,課文中有一段對暴雨、洪水的描寫,“像潑,像倒”。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怎樣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感情呢?我在設計這段時下了功夫,我大膽地采用配音效引讀的方式處理這段的朗讀。選取了具有震撼效果的洪水的圖片,制作了一段特殊的音效。在炸雷、閃電的轟鳴聲中,暴雨聲、洪水聲滾滾而來。音效將學生帶入到洪水來襲的情境之中,不用老師多用語言渲染,學生的情緒自然就被調動起來,融入到當時緊張的氣氛當中,在老師動情的引讀之下,非常好地完成了這一段的有感情朗讀,效果極好。
四、關注學生不簡單
在講授《橋》這堂公開課時,因為是錄像課的關系,我第一次坐在聽課者的位置上,和其他老師一起聽了自己的這堂公開課。最臉紅的一點就是,我發現一節課上,任何一個學生精彩的發言過后,我的評價都是“真棒!”“太好了!”“太棒了!”這樣的話!而缺少了認真聆聽學生發言后有針對性的評價和鼓勵。認真的反思,課堂上仍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這樣的靈活應對的功底一定得靠教師本身具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意識,只有豐富了自己的內涵,才能真正做到“駕馭課堂”,否則,就只是在“表演”而已。
課前預設多關注學生,研究教材更多些解讀文本的方式和方法,運用資料輔助教學時爭取都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另外還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上,“簡單”其實不簡單。我想我們應該在以上幾個方面多下些功夫,這樣才能上出一節好課,才能在40分鐘內高質量地實施教學,通過簡約的設計,落實豐富的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