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定教”是一種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考慮學生需求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開展“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與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良策。那么,如何開展“以學定教”呢?一、從學生出發,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

“以學定教”就是承認學生個體的不同,尊重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小學低年級數學雖然很簡單,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還是很抽象的。如果我們完全忽視學生個性發展規律,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題海戰術,是十分可怕的行為,完全背離了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目標。教師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采用“以學定教”的模式來為學生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能力入手,充分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那么,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入手,尊重學生,制訂明確、適當的目標就體現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個方面。比如在講述長度單位的基本概念時,就可以將教學目標從這三個方面來設定。知識技能篇:通過直尺上面的厘米、分米的比較以及課本上單位之間的換算,來進行對比;過程方法篇:為了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印象,通過想象、制訂方法策略、動手操作、合作觀察分析、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差距與換算方法,并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與動手實踐能力;情感態度篇:培養學生將長度單位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能夠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有初步的概念,并具備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

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從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狀態,是“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要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是多方面的,比如數學趣味知識比賽、游戲教學、“大家都來爭當小小數學家”等。如在講述圖形拼組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搜集生活中的圖形。比如練習本是什么圖形,讓學生分組進行回答。如果回答是長方形,接著追問:為什么是長方形?然后引導學生動手將練習本對折,感受它的四個邊兩兩相等,對長方形邊長的性質產生初步的概念,之后在長方形的基礎上講述如果四邊邊長都相等了會是什么圖形,如果將長方形卷起來會形成立體的什么圖形等。還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將長方形或者正方形進行對折或者加工,制作成風車、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等。總之,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精心為課堂教學準備靈活、合理、生動、有趣的小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殿堂,為學生的需求服務。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變得活躍,課堂教學質量也會提高。

三、師生換位思考,強化多層次練習

“有知識不會運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種”。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制訂學習目標與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但是,小學數學還要特別重視練習的重要性,這不僅是數學學科特點的要求,更是低年級學生自身記憶特點的要求。但是,數學教師往往習慣采取題海戰術,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進而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在練習中無法做到真正的“以學定教”,而這樣做的最大原因就是教師不能夠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因此,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進行換位思考,切實考慮學生知識接受的狀況、習題安排的難易程度等。比如在講過乘法口訣之后,可以不通過常規的布置練習題的方式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將練習與娛樂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10道運用乘法口訣的數學題,使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快樂地、潛移默化地熟悉乘法口訣的運用,這比題海戰術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總而言之,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應該采用“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來進行,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全盤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與認知能力等因素,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學生切實的需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擁有自我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