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強烈的好奇心和嘗試的渴望構成了一生中的創新精神,驅使他們開展自我發展的創新實踐,如果教師能及時鼓勵,積極引導,并加以訓練與培養,使他們形成一種思維方式,相信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受益匪淺。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大量事實表明,小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學校存在著以下問題:

1.學校教育仍在應試升學與能力培養中徘徊。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課程改革給學校帶來了較大的變化,學校開展了比較豐富的課外活動,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改善了學校的硬件條件;大部分教師都能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探究,采取新課改倡導的啟發式教學,注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等。但是,這些努力一旦遭遇考試升學,往往會被強大的考試壓力消弭。學校其實也清楚,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但涉及到現實的升學任務時,學校留給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時間和空間就很有限了。課業壓力和學習負擔已成為多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屢次提及的障礙。

2.學校教育中仍缺乏培育創新實踐能力的寬松氛圍與資源。

現在學校教師普遍反映,學校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教育的概念認識模糊,對于創新實踐的內涵,創新實踐能力的表現,創新實踐的能力如何實施,創新實踐能力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很難說清楚。因此,放到具體的實踐中,更不知道該如何操作。

而友善與寬容的環境,心理安全和自信則更有利于創新實踐精神的發展。可見,學生的創造精神必須在一種寬容多元的環境中才能得以培育。但觀察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教師眼中,好學生應該是聽老師話的乖孩子”;還有大部分學生認為“一般說來,老師喜歡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部分學生對老師都有一定的畏懼感”,但有極少數的教師采用威嚴或放任的教育方式,不能容忍異議,缺乏親和力的師生關系,以及對行為規范的過度重視,都可能將一個個創新實踐的萌芽扼殺在搖籃里。學校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重要資源并未充分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應該從更新觀念、優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挖掘社會與家庭資源等方面,更好地為孩子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貢獻更大的力量。

1.更新教育觀念,創設寬松的校園文化和教育環境。

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當前環境下,學校的教育觀念要更新,教師要加深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價值認識和理解。并通過一系列舉措在學校內建立適宜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文化氛圍,真正做到將創新實踐能力的教育轉化為教師的日常教育行動和學生自然的學習行為,以及學校整體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風貌。

2.設置創新實踐能力活動展示平臺,推出創新實踐之星。

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需要環境的熏陶和教育引導。創新實踐能力的展示也需要平臺。應該設置學生充分發揮多種實踐能力的組織機構,以及在科學實驗課等各類創造活動的評比賽事。讓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得到認可與鼓勵,同時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有利于創新實踐能力發展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創新實踐培養上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3.挖掘社會與家庭資源,優化創新實踐能力的培育環境。

家庭和社會是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為學生創新實踐的培養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撐和環境保障。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宣傳作用,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文化氛圍,并開展必要的家庭教育,將社會與家庭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的獨特作用開發出來,形成合力,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將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的主要標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我們為學生成為跨世紀合格的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中國未來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