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問題驅動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初級中學 郝 健
發布時間:2014-05-12 15:51: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幾年來,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被不斷開發與利用起來,問題驅動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科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加強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對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成效的提高有重要意義。隨著教育教學體制的深入改革,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受到了相關人士的高度重視。因此,本文以探析問題驅動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為題,提出幾點高效利用問題驅動模式的具體方法。一、合理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問題驅動模式進行初中生物教學,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問題的提出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奠定好問題引出的基礎。教師合理的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將學生吸引到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習當中來,使學生將全部的精力集中于生物學習之上,提高課堂成效。比如說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生物與環境》時,教師可以率先提出幾個問題“我們的周圍有哪些生物呢?”“這些生物與我們人類有著怎樣的關系呢?”“能不能找出對人類生活有利的生物呢?”在這些問題的設定之下,一個生物課堂的問題情境就得以成功的建立,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瀏覽與探究,使學生找到進行生物知識學習的強大動力。特別是經過自主思考,找到一些答案,學生會在問題情境中找到學習的成就感。
二、巧妙設置問題懸念
為學生設置一個巧妙的問題懸念,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關注生物課堂的學習。用來進行情境創設的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是比較簡單的,這些問題并不是生物課堂的全部教學內容,而是一個有效的課堂導入媒介。為了使學生對課程標準內的生物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進行懸念的設置,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促使生物課堂的不斷深入。“思考與討論”是生物課本中十分常見的一個小版塊,利用它進行問題懸念的設置是再好不過的。如學生在學習《細胞的分裂與分化》時,“細胞是怎樣不斷繁殖的?”這樣的問題適用于進行課堂導入,而“細胞的分裂與分化指什么?”“細胞又是怎樣進行分裂與分化的?”“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具有怎樣的規律?”這樣的問題是讓學生進行探究的。教師可以利用轉換的方法,將這些問題匯總為“植物是怎么生長的”,學生會在了解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自主提出以上個問題,深入了細胞分裂與分化的過程與結果。因此,在生物課堂中進行巧妙的問題懸念的創設,可以促進學生進行合作與探究,自覺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三、適時拓展教學空間
無論是哪一個學科的學習,理論學習的目的都是將其應用于實踐,促進社會的發展。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之時,教師要利用課后問題的設置來規范學生的生物學習觀念,使之將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出現在人們面前,比如環境污染問題、資源緊張問題、地球變暖、生態破壞、轉基因食品、人體克隆等等,這些與生物知識都有著必然的聯系。如今,學生對生物高科技成果和科學新發現興趣盎然。所以,現代的初中生物教師要積極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引進生物科技方面的“時事”,作為生物教學的“營養”,提高生物課堂的應用性與社會性,利用生活實例為學生展示生物知識的強大應用性能。在完成生物課堂的講解之后,要為學生設置一些與社會熱點事件或者社會現實有密切聯系的問題,使學生在課下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利用生物學知識創新解決對策,提高生物學習的自豪感。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是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迫在眉睫。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發現知識的價值與個人的價值。問題驅動模式以問題為中心,進行課堂情境的打造,逐漸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進行探討。所以,筆者希望問題驅動模式可以更為科學廣泛地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以問題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自我認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