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教研室 楊海軍
發布時間:2014-05-12 15:43: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了很多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這讓很多還沒有高效模式的學校領導坐立不安。不改革就要落后,改革又沒有很好的途徑和方法,于是就有了“外出取經”。但“外出取經”就能解決問題嗎?取回來的“經”會不會水土不服,解決了模式問題其他一系列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下面就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談幾點思考。一、創新評價,放開手腳
目前,考試成績仍然是教育評價的核心。課堂教學改革有風險,可能出現成績的下滑,讓很多學校和教師畏首畏尾,課堂教學改革處在停滯不前或緩慢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學校唯分數評價教師,唯分數論英雄。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單純的分數高低獎勵教師。學校各種考試不斷,逢考試必排隊,教師和學生均成了分數的奴隸,學生考試成績占了教師績效考核很大的比例。一些教學成績(分數)相對突出的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顯得更加困難。他們擔心改革會導致成績的下滑,招來家長和社會的詬病。
二、外出取經,系統學習
很多地區和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要的是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名家,不是理論的高手。引領和帶動重在實踐的指導,直接的方式就是上公開課。引領和帶動同樣需要時間和過程,可能是三年五年,或是更長時間,讓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教師們的一種自覺。打破傳統是很困難的,有人抵觸、反對,學校要在制度上做些要求和保障。
三、模式特色,量身打造
“模式”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模式”不是萬能的。學習借鑒別人已有的“模式”,可以省時、省力,少走些彎路。現在很多學校都在推行某種教學模式,出發點是好的,為了打造高效課堂。然而多數 “模式”是從別處學來的,真正自己打造出來的很少。引進來的模式可能會水土不服,推廣吃力,師生排斥,甚至導致課堂教學亂了陣腳。究其原因,一是將引進來的模式生搬硬套,沒有根據學校實際、師生實際作調整。二是模式的推廣和運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推廣實施,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切勿火急火燎,全面鋪開,破舊立新要有個過程,新舊的東西會長時間并存,最后新內容戰勝舊規矩。不要妄想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三是學習不夠系統完整,學到的內容和做法支離破碎,零零星星,不夠系統。還有就是學了一個形式回來,沒有學到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只能是照搬形式。
四、校內推廣,區域試點
從學校的角度看,外出考察學習回來的教師,先在校內某個班級開展試點,不要一下子在校內全面鋪開。在派人外出考察學習的時候,要將各學科教師進行搭配,盡量保證每門學科都有教師外出學習,回來之后便于開展試點。從區域的角度看,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幾所試點學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最好選擇學生人數較少,班級人數較少的學校,也就是規模小的學校,實施起來相對容易。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試點,會不斷地暴露出問題。在暴露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與對口學習學校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必要時可請對口學習學校派專家來校指導,或是聘請為課堂教學改革業務校長,留在學校進行長時間的跟蹤指導。不論是校內還是區域內,都不建議將課堂教學改革一下子全面鋪開,這樣做一方面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另一方面不便于對比改革效果和發現不足。
五、經常調研,制度保障
經常開展調研,將發現的亮點和不足匯總研究,在不斷的總結和提煉中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特色。不論是學習借鑒,還是自己摸索,形成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都是具備自身特點的,有共性的東西,更有個性的東西。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經常調研,總結提高。改革面臨風險,所以要有制度保障,保障改革能繼續下去,不至于半途而廢。改革就是改革,不是改良。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關鍵是要轉變觀念,明確認識。改革是出路,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學校要全力以赴,突破各種難題和困惑,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