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品,是激發、喚醒、鼓舞學生的興奮劑。“愛”已融入了我教學生涯流淌的血液中,架起了我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一、學會了解學生,用心聆聽學生的心聲

愛學生就要首先了解學生,這樣你才有可能進駐學生的心理世界。反之,一無所知或者大概了解,在教育學生上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簡單籠統的教育方法往往無法觸動學生的心靈。這時候我們就要俯下身子,聆聽學生的心聲,盡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出他的潛能,那他一定是一個“好學生”。事實證明每一個人都有“閃光點”,只有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志向、學習的狀況以及家庭情況等,我們才能把握學生的脈搏,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不至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總是隔著一層窗戶紙,無法看到彼此。你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生能不愛你嗎?

二、公平對待學生,關注“潛能生”的發展

1.教師就是學生心目中的裁判員,偏袒任何一部分學生,在學生面前的公信力就會大大減弱。學生是父母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的話有時未必能聽,但是教師的話卻能聽從。可見,教師的威信非同一般!每個學生都希望老師對待自己能“公正客觀”,一視同仁。記得一次,我同時批評教育兩個犯錯誤的學生,雙方都承認錯誤,最后握手言和。教育無小事,愛學生,你就要公平對待學生,公正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是師生間愛的基石。

2.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過:“關鍵的一句話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每個班級都有幾個“潛能生”,關注“潛能生”的發展是檢驗一個班級健康成長的重要標志,也是教師愛學生的“標尺”。這些學生本身不善于自我表現,在班級生活中受到同學的鄙視,這時候更需要教師的“愛”,去呵護、撫慰他們自卑受傷的心靈。多一些鼓勵表揚,少一些批評,在成長的道路上為他們助威吶喊,用他們的長處克服他們的缺點,用積極的心態克服消極的心態。相信只要用好我們這雙“慧眼”,最終都會淘盡黃沙始見金。

三、學會尊重學生,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現代教育提倡公正公平,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充分發揮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不以成績論英雄。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自尊心強的學生,教師能循循善誘,與之交心,學生就善于在班級、教師跟前表現自我,自信心強;而當一個教師遇事不冷靜、不問青紅皂白痛罵學生一頓,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挫,關起向你敞開的心靈大門,這時候即使你使出渾身解數,打開這扇門都是難之又難。再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當老師的做錯了,也應該承認錯誤,這樣學生會更加敬重、佩服你,因為你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在學生中樹立教師正確的形象,讓學生更容易接近你,了解你,以此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一位優秀教師應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視他們為探求真理的伙伴和朋友。

愛就是教育,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滋潤萬物,沁人心脾,它可以讓學生錦上添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可以為學生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奮進。讓我們以東風化雨之情,春泥護花之意,培育人類的花朵,繪制燦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