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藝術 ——懲要有方,罰要有度
作者:陜西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小 劉 悅
發布時間:2014-05-08 17:21: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不能放任自流。中國有句老話: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必要的批評教育和懲罰教育不能少。賞識與懲罰要雙管齊下,只有兩種教育方式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不過,賞識容易執行,因為孩子在表現不錯的情況下,教師心情好,比較理智,但懲罰不然。
那天,英語課一下,課代表照例來向我匯報這節課的聽講情況。我一聽,頓時頭大起來,怎么又有這兩個孩子,又是肆無忌憚地聊了一節課,教師批評也無濟于事,恨得我咬牙切齒。我怒氣沖沖地走進班里,看見他倆面無表情地看著我,一股無名火躥上來:“把這節課學的英語單詞一個抄50遍。”我歇斯底里地吼了一聲。我邊吼邊狠狠地盯著他們看,可是他們是那么麻木。正當我還沒想出更好的對策時,上課鈴響了。我決定先讓他們上課,也讓我好好冷靜一下。直到最后,我才想出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方法。
放學了,我把這兩個學生留了下來,我告訴那個英語學得不錯的孩子:“這節課的內容既然都會了,就不抄單詞了。”他眼前一亮,可能沒想到我會這樣說,“但由于你不斷地影響同桌的學習,找他說話,導致他英語學得越來越差,所以你今天必須留下來給他教會今天英語課上的全部內容,然后課代表考核過關,才能回家。”這事兒一直堅持到第三天才算落幕。那天,他們的檢查過關后,我問他們:“學生好教嗎?當老師辛苦嗎?當不聽講的學生的老師感覺如何?老師的勞動該不該得到尊重?還愿意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嗎?”對學生的教育終于有了成效。
帶著對這件事的回憶,我發現懲罰也得講一點藝術性,在這門藝術中有幾點一定要把握好:
1. 千萬不要沖動地懲罰。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沖動會讓我們失去理智,行為過激。這時一定要先讓我們冷靜下來,告訴自己:學生就是學生,學生就是一個會不斷犯錯誤,又在錯誤中不斷前進的人。有哪個孩子不犯錯誤?既然錯誤已經出現,生氣有用嗎?冷靜過后,再想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他改變。要避免因沖動而給予懲罰,重要的就是教師要學會心態歸零——教師要以一顆成熟的心悅納學生的一切不成熟,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尊重他們,但絕不縱容他們。在這種不慍、不恕、尊重、理解的前提下教育他們。
2. 懲罰要以愛為先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更不能去懲罰,懲罰的出發點是教師內心對學生真切的愛與關懷。在教育問題學生的過程中,特別是施與懲罰之前,教師應以愛為先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懲罰時一定要有度,懲罰不要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但又要達到教育孩子引以為戒的效果,所以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
3. 懲罰措施要善始善終。否則,在沒有結果的懲罰中,孩子會潛意識地認為:教師只是一時生氣而已,過一會兒就好了,不必在意,下次他們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4. 懲罰后一定要講通道理,讓學生心悅誠服。不管學生多氣人,多淘氣,教師都要用富有情感的語言開啟他們的心扉,打動他們的感情,陶冶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的思索。如果他發自內心地知道錯了,就不會再犯錯,所以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各種經歷告訴我:恰當、巧妙地使用懲罰,孩子就會在改錯中迅速成長起來。我們會發現,孩子變了,變得通情達理了,變得好說話了,變得更自覺主動上進了。從中我們還會感受到,我們自己也變了,變得會思考了,變得心態平和了,變得更會處理問題了。可是如果懲罰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要么他們會和教師、家長對立,要么他們會破罐子破摔,要么他們會對懲罰變得麻木。當孩子犯錯時,簡單粗暴的懲罰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產生新的矛盾。
懲罰需要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適當的懲罰是愛的表現,也是規范孩子行為的有效手段。面對犯錯的學生,冷靜、多思之后,帶著對孩子的愛,帶著智慧,運用懲罰的藝術進行教育,那么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一定會越干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