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教師創造性工作的源泉——記陜西省師德楷模咸陽渭城中學王青崗
作者:本刊記者 任小朋
發布時間:2014-05-08 13:58: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來碩果滿神州。在第2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陜西省咸陽市渭城中學教務副主任、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王青崗在全省教師工作大會上作為全省師德楷模代表發言,這讓他感到無上光榮。他說,師德楷模這一榮譽,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必將激勵他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安于清貧 樂于守道
在以“真情付出無怨無悔”為題的發言中,王青崗坦言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泥土地,泥土地除了賦予他健康的體魄,也給了他堅守教師夢想的力量。常言道: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立世,師德為本。他將這份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安于清貧,樂于守道。
1990年7月,當王青崗滿懷希望踏上講臺時就認定了,這注定是他一生的舞臺,他對自己約法三章:不缺一節課,不應付一節課,不漏批一次作業。高三就是戰場。高三復習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既需要教師智力的支持,又需要體力的支持。高三復習投入的精力是巨大的,體力的透支也是巨大的。2009年4月,高考復習的攻堅階段,超負荷工作的后果開始顯現,嗓子沙啞,喉嚨發腫,講話困難。王青崗含著潤喉片繼續上課。直到有一天,一連含了一包潤喉片仍不見效,老師和學生們都勸他去醫院檢查。但在高考緊張的時刻,怎能隨意離開課堂。此時,辦公桌和講桌上多了孩子們悄悄放下的藥,陣陣暖流蕩漾在王青崗的心中。一連十天工作,王青崗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即使從一樓走到二樓,也要歇一下,站一節課就腿腫痛。有一天,他堅持上了三節課,第四節課上到一半,實在支持不住,汗水將短袖濕透了,眼前直發黑,他剛出了教室門就蹲在地上再也站不起來了。妻子哭著帶他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甲亢,醫囑必須休息,緩解內分泌失調癥狀。可一想到那些正在備戰的孩子,他怎么躺得下去,他執意堅持邊服藥邊上課。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9年高考中,班上的張立凡、李津睿一舉奪得渭城區高考第一、第二名。
歲月流淌 實踐深入
從2008年開始,王青崗就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課堂結構,以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走上新課程的探索之路,不是裝飾門面的豪言壯語,而是需要汗水、熱情和耐心澆灌的土壤。憑著多年教學研究積累的工作經驗,他制訂了詳細的行動計劃,決定用合作學習小組為載體,搭建自己的高效課堂模式。
王青崗提出“121課堂教學模式”:一節課,前10分鐘預習,中間20分鐘師生互動,后10分鐘學生獨立操練。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營造了師生互動的強大學習場,場效應使教師樂于教學,學生樂于學習。在渭城區校長觀摩活動中,王青崗承擔的“121課堂教學”示范課得到了好評。他將這一模式用于2009級的學生,效果很好。所任教的班級164學生在2012年高考中,有151人上二本線,其中劉思琪、郭城、趙攖林同學分別獲得渭城區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同時學校有45名同學位居渭城區高考前50名。
讓陽光沐浴心靈
“從教23年來,每天都要遇到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我抱著平等的心試圖去解開這些謎題時,孩子就向我打開了一扇窗。如果讓這扇窗透進的是陽光,那整間屋都將春暖花開。問題學生需要陽光的溫暖,更需要教師用愛心呵護,他們大多來自特殊家庭,如犯罪、離異、單親和留守家庭。對于這些學生,我一不嫌棄、二不拋棄、三不放棄,用溫暖的語言、信任的目光、友好的表情,消除隔閡、搬走心墻。”在發言中,王青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有一名叫“格格”的學生,上初中時母親因車禍離她而去,新組合的家庭使她委屈、孤獨,慢慢地她離群索居,與同學的隔閡越來越大。面對這樣一個學生,王青崗心急如焚。一周內與她五次談心,三次家訪,并為她設計了“三步走”的治療計劃。老師熱情的鼓勵,同學們真誠的理解和包容,使她感到了信任,收獲溫暖,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重新對待學習和生活。
學困生是教師要面對的另一類群體,他們要么勤奮而木訥,要么聰明而懶散。曉杰就是那種木訥而勤奮的學生,上課專心聽講,作業整整齊齊,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在與他的交談中,王青崗找到了他成績上不去的原因。他理解問題的速度慢,消化和吸收知識的周期長。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他總是一知半解。于是王青崗與他約定:只要有化學課,每天放學后,就陪他學習半小時,幫他梳理知識結構,給他解答疑難問題,堅持了一個學期,曉杰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也扔掉了老師這根“拐杖”。
真情付出 無怨無悔
在23年的工作歷練中,王青崗深刻理解了師德對教師的重要。師德是情,有著父子之情的真,更有朋友之情的誠;師德是愛,有著母愛的濃烈,更有仁愛的博大;師德是魂,她引領著教師前行的方向,擁有她,教育才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師德是本,是教師成長的基石,擁有她,教師的工作才有遠遠不斷的力量;師德是源,是教師創造性工作的源泉,擁有她,教師才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于這種理解,我把愛心奉獻給了學生,將真情灑向課堂。先后在《人民教育》等報刊發表論文60余篇,參編和主編教學用書20部。同時,他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校本研修上。從2009年開始,先后實踐了“121課堂教學模式”和“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模式”。隨著課堂改革實踐的深入,他又承擔了指導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工作,為青年教師設計了“微研究發展模式”,即從教育教學的細微之處著手,研究教育教學的細小問題,寫出真知灼見的研究報告。在這種發展模式之下,青年教師研修的熱情越來越高,研修的程度越來越深,研修的成果也越來越多。
他愛專業 矢志不移
他時常利用節假日,搜集教學資源,研制教具,改進實驗。先后制作“原電池演示儀”、“電泳實驗演示儀”、“電解演示儀”等教具6件,改進“粉筆槽電解食鹽水”、“煤干餾實驗”等實驗3個,率先實施深層次教學改革。無怨無悔的工作,只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堅守。王青崗慶幸和自豪的是:“我用自己的執著成就了一批批學生的夢想,學生也用他們的努力演繹了我精彩的教育人生。”在他所任教班級的學生中,田友鋒、金博、程寰宇等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2009年所帶學生張立凡、李津睿取得渭城區高考第一、第二名的優秀成績。
本次評比全省共有16名教師被授予“陜西省師德楷模”榮譽稱號,王青崗同志作為咸陽優秀教師代表獲此殊榮。站在發言臺上,王青崗在想:我還有什么任務沒有完成?領導和孩子們對我還有哪些要求?他深情地說,走出這里,我還是原來的我。我會繼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心中的夢想堅持,為神圣的教育事業盡綿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