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獻給農村的教育事業——記陜西省旬陽縣龍家完小校長阮榮芝
作者:旬陽縣廟坪九年制學校 汪興龍
發布時間:2014-05-08 13:4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她從事農村教育31個春秋。
她是學生、家長心中的好老師。
她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潛能得到發揮、素質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擁有了勇敢奔向美好未來的智慧力量!
她用愛心和責任創造了不凡的業績,展示出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體現出了人民教師高尚的職業精神。
她就是陜西省旬陽縣龍家完小校長阮榮芝——一位扎根在異鄉邊遠鄉村小學,把愛心獻給農村偉大教育事業的靈魂工程師。
回眸31年的教育生涯,阮榮芝始終不忘黨和人民對她的培養和教育,在工作中堅守一名共產黨人的信念,永葆黨的先進性,把對黨的忠誠轉化為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莘莘學子的無私關愛,落實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當中,始終把教育工作當作自己的全部生命,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了一首首感人的歌。
一、初試鋒芒,一年唱響質量歌
一所學校的好壞,教學質量是關鍵,也是社會、家長關注的熱點問題。阮老師記得自己才調入金盆小學時,附近群眾對學校意見特別大,每年的教學質量都在全鄉末位。原因就是這所學校太偏遠,老師們一門心思想調走,真正安心教學的不多。像阮老師這樣的年青女教師,調入這所學校,還是第一位。因為年輕又肯干事,第二年就被任命為學校負責人。初上崗位,她不太懂管理,所以邊學邊摸索,首先從注重教師的精誠團結做起,這是一個要有耐心、艱苦付出的鍛煉過程,自己要身先士卒,管理嚴了,部分老師不習慣有怨氣。記得那時中心小學徐校長說:“改變金盆小學,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你要想扭轉金盆小學的局勢,大干三年才可能有變化。”就是徐校長的話給了她拼搏的動力。一年后初見成效,上一年度綜合測試,6個學科全鄉倒數第一,在本學年變成了順數了。教學質量提高了,教師團結了,師生關系和諧了,從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在龍家完小任校長期間,學校成績綜合評比在全鄉多年都名列前茅。2011-2012學年度在雙河鎮年級綜合質量測評中更是取得了八科第一的好成績。正因為工作成績出色,她自己也被推選為中國共產黨旬陽縣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家長們高興,師生們自豪!看著學校各項工作蒸蒸日上,她也感到很欣慰!
二、全心付出,繪寫校園新面貌
要想提高辦學水平,改善校園環境是重中之重。學校建設是個永恒的話題,而村級小學根本立不上項目,因此籌集校建資金是個很棘手的問題。1999-2007年在金盆完小負責的八年中,可以算得上是“八年抗戰”了,面臨著種種困難:學校一棟1985年建成的六間兩層磚木結構樓房,二樓地面塌陷不能使用;另一棟1992年建成的六間兩層土木結構的教學樓墻壁未粉白,地面未硬化,二樓桌凳一動,一樓天花板灰塵掉落。七名教師六個教學班五六十個住宿生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工作,身為一校之長阮榮芝感到肩上的擔子特別沉重。
她想,這也許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只有勇于超越,才能改變現狀!當時她采取一手抓教學質量,一手抓學校房屋排危改造工程。她緊緊抓住“村級辦學村級管理”的大好機遇,與鄉、村干部協調,爭取投工投勞,努力解決建設資金困難。自2000—2004年間,排除危房,室內全部硬化。到2005年的普九鞏固提高階段,她強烈要求上級解決校舍不足問題,縣教育局局長親自來校召開校建現場辦公會,了解了地方干群的心聲,同意學校新建教學樓一棟,但資金來源需多方籌措。此工程4月份啟動9月中旬投入使用。
在這次校建過程中,阮校長是一邊設法組織資金,一邊監督工程質量。四個多月始終堅守工作崗位,暑假沒能休息一天。施工時她就搬磚提漿,供應茶水;工人休息時就看材料、養護墻壁地面等。有一天,舊房與新房交接處要開兩個門,幾個農民工鬧情緒不干了,為了化解矛盾爭取時間,她給四川技工說好話,并給他們當了兩天小工,才把兩個通道門開通并砌好。四川技工說:真沒見過像你這樣認真、能吃苦的校長。
她經常利用多方關系,四處聯系校建資金和材料。2005年旬陽縣社保局助學捐助水泥20噸,為了節省運費,她找親戚車親自押車到呂河運回水泥三車,往返都得排隊等過渡,有一次頂著夏日暴曬,竟在渡口等了五個小時才過渡,在漢江邊連口水都沒有喝。
2008年至2012年在龍家完全小學擔任校長期間,她用兩年時間還清學校數萬元的債務,并于2012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修補380米的房頂漏水,拆舊翻新130平方米的防護院墻,做校門玻璃瓦屋頂,硬化270平方米場院地面,改擴建學校餐飲樓等大小九項工程。
多年來,阮老師的生活總是在忙碌之中度過。每次拖著一身疲憊回家時,丈夫和女兒總是數落她,活得太不值了,多年來那么拼命地為學校工作,又沒有得到什么回報,有時還要搭上自己的工資,家里活兒一點也沒照顧上。他們多次勸她辭去負責人職務,讓自己輕松些,女兒心疼地說:“我只有一個媽媽啊,希望你健康長壽。可不要因為工作累壞了身體呀!”可她總覺得自己的根就在學校,她離不開學校,學校也離不開她!她常常想,其實自己就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沒什么能耐,想用自己的一份熱情干好自己的事業,不辜負大家對她的信任和期望,舍小家為大家,做不到一個好妻子好母親,那就盡最大的努力,做一名好教師吧!
三、多方合力,共奏和諧發展歌
一所學校要想長足發展,提高辦學品位,就必須要與群眾拉近距離,經常與地方干群聯系溝通,了解一些信息。若脫離了群眾就等于脫離了黨性,也違背了教育規律。
在日常工作中,她十分注意在合適的場合和用恰當的方法去了解群眾對學校、對老師的看法,讓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大膽為學校管理出謀劃策,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只要有機會,就會和村組干部進行交流,使他們成為學校與群眾溝通的橋梁。每年的教師節和元旦舉行活動,都會請政府、中心校領導,退休老教師、村干部和家長代表前來參加,全面參與學校的管理。
對待家長來訪她總是很耐心,不分貧富貴賤,細心與他們溝通。她要求每位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耐心做好家訪工作,接受社會監督,并及時進行教育教學反思。每學期都定時召開家長會,把學校的教學目標、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果和今后的設想告訴給他們,便于相互了解溝通,為更好地提高孩子學業成績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真情常在,師生演繹愛心曲
在學生的發展方面,她覺得要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入手,關注他們的在校表現,解決他們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感覺學校就是自己的第二個家,老師就是自己的第二任父母。
對住校的學生,每星期學校會開一次座談會,教導他們怎樣去互相幫助、友愛相處,讓他們從小就樹立集體觀念,學習與人相處的方法。她經常會跟孩子們深入交流,了解到他們的單純和可愛之處,同時也看到部分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是缺乏愛的。所以,對待這些孩子她會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對待一至三年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們,她更是從他們的穿衣吃飯方面做起,耐心幫助他們。在絕大多數的教師例會上她把學困生的幫扶工作提得更響,并且切實地落實在行動中。因此,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十分放心,學校和老師都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2000年9月下旬,當時上學前班的彭書路同學因為在校外玩耍摔傷頭部,經縣醫院診斷腦顱損傷需及時手術,可家境貧困的他們無法承擔大筆的醫藥費,于是她先拿了三千元送往醫院,并聯系醫院提前做手術。接著回到學校組織“獻愛心”捐款活動,再與保險公司、合作醫療辦公室進行溝通調節,共為彭書路同學解決醫藥費九千余元。孩子的父母及親屬都為之感動,孩子康復入學,家長送來一面題寫著“愛生如子”的錦旗和感謝信以示謝意。
平時她會給住校的學生縫補衣物、提開水,夜間給有病的孩子倒水吃藥,問寒問暖。還給低年級學生洗有屎有尿的衣服,久而久之,家長都很信任她這位老師,遇事很樂意與她交流。在孩子們心里,她也是位值得信賴的好老師。
付出總有回報,談到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阮老師最愛講這兩件事。一是剛參加工作時,工資相當低,每月六十多元,每年都會為家庭困難的學生貼補學雜費。有一次,路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驚喜地拉著阮老師的手:“阮老師,孩子上學還欠你幾十塊錢,好多年沒見到你了,這次一定得給你,還得翻一番。”阮老師依稀記得那孩子是她五年前的學生,那時候孩子家里很窮,經常吃不上午飯。至于自己墊了多少錢,一點兒也記不清了。
另一件事發生在2007年開學之際。鄉政府將她調到當時的中心學校工作,得知她被調動工作的消息后,金盆、竹園兩村70多名學生家長聯名寫信給鄉政府要求挽留,村委會及部分群眾還親自到政府要求挽留。9月4日她去往新學校上班時有80多名學生集體出動,把她從幾公里以外的路上追回,學生的這一舉動讓她熱淚盈眶。9月10日廟坪中心校派了一位老師接她上班,52名同學徒步十幾公里追趕到了廟坪,其中還有兩名一年級的小同學因掉隊中途迷路了,最后被路過的一位好心人送回了學校。驚心動魄的一幕,至今還讓人難忘!
工作中的每一段經歷,都彌足珍貴!都是她人生旅途中寶貴的財富!她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愛戴、同事的敬佩、群眾的認可,更多的是實現了自我超越,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