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寓言: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蝸牛已經在盡力地爬了,但每次總是只能挪動那么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余,開始向上帝抱怨,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人朝著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靜。人沒有辦法了,只得任由蝸牛慢慢向前爬。咦?人忽然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悅耳的鳥鳴,看到晶瑩的露珠在樹葉和草莖上閃爍,人困惑了——路邊原來有這樣美麗的花園,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看到?莫非是因為蝸牛在帶著我散步?同一個人,做法不同,心境和收獲亦大有不同:前者沿路匆匆忙忙,不僅一無所獲,而且心情還極其煩躁;而后者在放慢了前進的步伐后,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鳴,看到了閃爍的露珠,不僅收獲了人生的美麗,而且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其實,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向那個人后來的做法學習,慢一點,從點點滴滴做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收獲累累碩果,才能體驗到大千世界文化寶庫的無窮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所謂的“高效”,一葉障目,忘卻學生的能力,遺失學生的情感態度。只有慢一點,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去讀,充分去思考,充分去感悟,相信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點燃,思維就會被激活,課堂上自然就不乏我們所期望的精彩瞬間或精彩生成。

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都需要課堂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消化、去反芻、去領會、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課堂的學習者、參與者,我們只有關注學生的動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明確課堂上我們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的起點在哪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又如何等等,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學情,圍繞學情展開教學,學生才能學得主動、積極,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慢一點,多給學生一點讀的時間。語文課本上很多經典文章出自名家之手,可謂意蘊深厚,意境深遠。在教學中,只有學生深入地去讀,才能領悟得更深刻,更準確到位。所以課堂上,教師不能主觀限定學生的朗讀時間,而是要放慢課堂節奏,多給學生一點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的想象會飛得更高,思維會輻射得更廣。

慢一點,多給學生一次交流的機會。交流是學生與老師心靈情感交融的最佳方式,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達到“柳暗花明”的絕妙境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與欣賞學生的動態形成,多給學生一次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尊重、正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潛在的能量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慢一點,多給學生一片寫的天地。語文課本上有很多意猶未盡的文章,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寫作訓練,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也可大大豐富課文內容,優化學習資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創設寫作機會,多給學生一片寫的天地,鼓勵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傾一傾真情,吐一吐真感,體驗寫的快樂,品嘗寫的樂趣,從而由要我寫變為我要寫、我會寫。

教育是“慢”的藝術。只有在慢的課堂里,每一個孩子才能得到教師溫情的照顧、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我期待,我們的課堂,慢點,再慢點,讓每個孩子都跟上節奏,讓每個孩子都不掉隊。只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能煥發出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才能綻放如花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