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善琪,現任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局長。自2011年8月就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以來,他以極具魅力的教育哲思,在浙江省寧海縣教育管理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收獲了許多教育碩果。該縣教育系統產生了一名2011年度“浙江驕傲”人物,近兩年的高考上一本線人數繼續傲立于寧波市南三縣之首,教育氛圍和諧等。現截取近三年當下的寧海教育實踐,對蔣善琪的教育管理作些思考。一、教育目的:服務于民

蔣善琪認為,我們寧海的教育必須服務和服務好寧海的人民,這是教育目的;這個教育目的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改變,否則就有違于我們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寧海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圍繞此目的去思考和努力工作。近三年開學之初的1個月時間里,他總是抽時間奔走于基層學校,詢問基層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難、是否需要馬上解決。

教育服務于民并不是簡單的幾個措施就能解決,它須通過與時俱進的教育政策和頂層設計去落實。蔣善琪認定,要真正做到教育服務于民,必須切實解決寧海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期盼與寧海現實教育不能完全滿足之間所產生的問題;況且寧海縣委和縣政府從民生角度來提出的“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濱海城市”目標,教育就是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就從寧海的教育實際和社會穩定和諧出發,以“均衡教育”為突破口,改革了“寧海城區義務段招生政策”、“教育集團化”辦學與管理體制,使寧海人民充分享受到教育公平性權利。另外,他主張城鄉教育必須一體化,不斷深化對農村新教師的代培機制,讓城區的學校更多地擔負起培養農村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他還準備完善寧海教師和校長的流動機制,進一做大做強寧海的教育,讓寧海的優質教育惠及于寧海人民。

二、衡量標準:取信于民

教育要服務于民,其標準是必須取信于民。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永遠在人民心中有一桿信用之秤,那么我們教育的最大效用就能顯現出來,這也為寧海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一個信用社會創造條件。當然,教育的信用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育服務于民是通過一個個教師的言行、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的外化等樣式呈現的。這就涉及到師風師德建設的課題。

基于這樣的考慮,蔣善琪下決心,花大力氣繼續加強寧海縣教師的師風師德教育。在這個師風師德教育整個體系中,他將信用教育放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明確要求全縣教師:以自己誠實守信的品格、豐富淵博的學識、平和寬容的心境、遵紀守法的公民素養和堅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意識等方面來感召學生,真正給學生作出表率。他也意識到取信于民是個努力和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揮而就的事情。為此,他從理論上闡釋了新時期寧海縣師風師德建設的有效路徑。

蔣善琪深刻認識到教育要取信于民,就不能回避和敷衍當今寧海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而且要敢于直面它們、重視它們和善于解決它們。一位寧海縣政協委員在2013年6月28日該縣政協舉行的城區教育均衡發展政情交流會上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寧海縣“不少中小學每到中午十二點后,就將學生關進教室”。蔣善琪先是分析了原因,因為鬧市區周邊的學校,其安全環境不容樂觀,學生家長中午多在單位,學生回家也有一定距離。然后指出:中午時間將學生留在教室學習也是無奈之舉,學校該做法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學生安全;我們正在努力解決。

三、管理性格:感激于

一個來自于寧波市三門灣畔的教育局長,蔣善琪的文化性格必然受惠于大地和海洋賦予的氣質;多年的鄉鎮領導經歷,也使他深感到:人民給予的恩惠與黨和政府培養的重要性。因此,他的言行中處處體現著一種感激之情,這也構成了他教育管理的性格中最值得驕傲的節點之一。

面對目前寧海教育所取得的成績,他總是謙虛地認為,這應當歸結于人民,歸結于代表著人民利益的黨和政府。在這種理念的正確引導下,他的教育管理無形之中就呈現出一種包容和大氣的情狀,一種教育力量集聚的形狀。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就是寧海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及在各部門的助推下,大手筆地辦成了一個個惠及寧海人民的教育實事和大事:新的星海小學開學了,寧海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搬進了新校區等。的確如此,近二三年是寧海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蔣善琪在寧海縣教育系統干部會議上所強調的那些話語。他反復敘述,我們必須珍惜現在的工作條件,要珍惜黨和人民對我們的培養;我們只有不斷地工作,才無愧于一個教育管理者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