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 為北大代理校長家眷掃盲
作者:郝 也
發布時間:2014-05-08 15:40: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南京城北曉莊的行知園,如今是南京衛生學校和金陵科技學院的校區。但在八九十年前,這里還是窮鄉僻壤,36歲的陶行知的到來,使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走到金陵科技學院校園深處,會看到一幢別致的建筑,正中堂屋的屋頂是圓形的,遠看像一頂斗笠,“帽檐”下有“犁宮”兩個字。這便是陶行知紀念館所在地。
秀絕金陵第一聲
1914年,23歲的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金陵大學,并在畢業典禮上宣讀論文《共和精義》:“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黨見,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時任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的黃炎培正于臺下觀禮,對陶行知的論文印象十分深刻。32年后陶行知去世,他題寫挽詩時,想起的仍是那次見面的場景:“秀絕金陵第一聲,當時行知號知行。”
入讀金陵大學,是陶行知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此前,他是徽州的一個窮小子,在舊式學堂接受啟蒙,在教會學校接受初等教育,人生軌跡近乎尋常。直到1909年進入匯文書院(金陵大學前身)后才得以改變。在金陵大學的5年,陶行知“如魚得水,甚為歡洽”,嶄露頭角。
他身在校園,心系天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毅然棄學回到家鄉徽州參加起義,并擔任了州議會的秘書。后來他回到金大繼續學業,仍以《金陵光》學報中文版主筆的身份,在青年中大力宣傳“在學習上追求真理,在革命上殺身成仁”的壯志。
金陵大學為教會高校,陶行知浸染其中,逐漸受基督教精神影響。日后,司徒雷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這位昔日高足的基督教精神印象深刻:“(陶行知)一生從事教育,堅信博愛,后主張小先生制,均為基督教精神之最大發揮。”
但陶行知并非基督教徒。其子陶宏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一直是在教會學校里長大的,但是他不是基督徒。我們家以前客房墻上掛著一張耶穌的像,那不過是表示我們大家對于耶穌舍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的景仰而已。”
為事業舍棄400塊大洋月薪
陶行知再來南京時,已從學生變成老師。他從金陵大學畢業后,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成為杜威的學生。1917年,新文化運動在中國開展得轟轟烈烈,“新教育”也被提上日程。這一年,陶行知應邀回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擔任教育學專任教員。
一開始,陶行知在南京高師的教育改革是技術層面的。比如改“教授制”為“教學制”,因為“人師之責,不在教學生,而在教學生學”;將原來的固定科目改為“選科制”;實行“男女同學”……陶行知的種種舉措,使南京高師一時間成為國內教育改革典范,和北京大學的改革遙相呼應。
“五四”運動后,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陶行知被聘任為主任干事。他毅然舍棄了每月400塊大洋高薪的大學教授職務,介入“平民教育事業”中去。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南京的平民學校“忽如一夜春風來”,很快出現了126所平民學校,學生近5000人。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方式是自由的、隨時隨地的。他有次到蔣夢麟家里吃飯,提議要在這位時任北大代理校長家里掃盲。他見蔣校長面露難色,就問:“北大代理校長家里可以容得下不識字的人嗎?”蔣校長回答:“錯是不錯。”陶行知說:“既是不錯就要干。從今天起,家里的人不識字的都要讀書,識字的都要教書。”蔣校長找來他的世兄和門房,陶行知就教了他們一回。他們很高興,立刻去教老媽子和車夫。見到這情景,蔣校長對陶行知說:“你很有傳教的精神。”
住牛棚“快樂像神仙”
為了更好地推進平民教育,陶行知決心從城市走向農村。1927年,陶行知放著一個大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的校長不當,在南京北郊創辦了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即曉莊師范,提出并實踐“生活教育”理論。
1927年3月15日,幾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籌集經費,曉莊師范正式開學,陶行知稱之為“生活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第一天”。他把小莊改名“曉莊”,把附近的老山改名為“勞山”,表達日出而作的意思,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口號。
一開始,曉莊師范就和其他的學校不一樣:開辦之初沒有校舍,所有的宿舍、廚房、廁所,均由學生自己建設;沒有老師之稱,只有指導員之稱,陶行知稱“農夫、村婦、樵夫都可做本校的指導員”。學生在這里擁有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在學習之外,還干農活、看戲劇、學燒飯……他認為“學生成為農民,自然放下身段,和周邊的鄉村連成一體,下意識參與鄉村建設”。
陶行知初到曉莊,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當年曉莊學校的小學生陳云生說:“他每天就住在牛棚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塊兒。”他在給家人的信上說自己:“快樂得像活神仙一樣,整日打赤腳,穿草鞋,自由得很。”
1928年8月,曉莊師范改名曉莊學校。此時的陶行知已有8所中心小學、6所中心幼稚園、3所民眾學校、2所民間醫院、1所木匠店等。他說:“我們要以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社會的中心,我們要與農人、小朋友做同志,要這樣才可以發生很大很大的力量。”此時,他已經認定教育改造是鄉村改造的重要手段。
不過,這個被陶行知寄予極高希望的實驗,不到3年就被當時的政府查封,宣告終結。許多學生遭到逮捕殺戮,陶行知也被通緝,逃亡海外。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許多教育思想,放到現在看依然很進步。陶墓前的楹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館前的銘文“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至今一遍遍被人引用。
教育者需要有教育思想,思想首先源于承載了幾千年文明的中國教育思想,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無疑是其中一座巨大的精神寶庫,永遠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挖掘。
(來源: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