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愛暴力:孩子有病,家長吃藥
作者:安 妮
發(fā)布時間:2014-05-08 15:37: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不久前,一場引發(fā)無數(shù)人關(guān)注的“李某某強奸案”,讓大眾看的看,罵的罵,卻不知會不會讓一些人醒悟,父母對孩子的愛,怎么會成為摧毀孩子一生的愛暴力?作為父母,自己該如何避免這種悲劇發(fā)生?
著名心理咨詢師柏燕誼,在首次提出“愛暴力”這個概念后,一針見血地指出,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jié)果。孩子有病,家長難辭其咎。她把愛暴力的種種表現(xiàn)比喻為九重門:有因愛生恨報復(fù)家長的、有被愛捆綁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樂趣的、不能與人交往的、除了學(xué)習(xí)毫無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愛寵壞了的、迷失本性的。
拒絕愛暴力,支持正能量的傳播
時間上溯到2011年,沸沸揚揚的“藥家鑫事件”猶在眼前上演。藥父對兒子過于嚴厲苛刻的教育,最終釀成了兒子的悲劇:順從的時候,是羔羊;反叛的時候,是暴徒。時隔短短兩年,2013年9月,備受矚目的“李某某強奸案”宣判,我們又一次目睹到,是溺愛孩子的父母,毫無約束、毫無道德邊界的愛,將兒子推向了命運的深淵。
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說,這些都是愛暴力最典型的例子。
與極端個案相比,身邊的“愛暴力”要隱蔽得多,做父母的絕不會承認對子女的愛是愛暴力,畢竟,父母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不是動輒都走極端。但問題是如果真的某一天,有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悔之晚矣了。
北京大學(xué)社會學(xué)教授夏學(xué)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xiàn),無疑潛伏著巨大的、未知的、綜合的社會心理危機,這些極端事件雖是少數(shù),但在社會學(xué)上已不再是單純的社會治安問題或孤立的犯罪現(xiàn)象,它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會情感和社會心理版圖上,出現(xiàn)了一個畸形走勢的暴戾心理。
據(jù)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我國3億多未成年人,他們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另據(jù)報道,中國孩子幸福指數(shù)低位徘徊,上海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而自殺未遂者竟達到了1.71%,更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這些孩子無疑都處于心理方面的亞健康狀態(tài)。我們不禁要反思,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著名心理咨詢師柏燕誼,在首次提出“愛暴力”這個概念后。
人們不禁要問病癥出來了,藥方呢?柏燕誼說,愛,從來不是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對方,從來不能強迫對方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縛,不是單方面依賴。愛,是尊重對方獨立的人格,讓他更有力量獲得正面的成長。總歸有一天會有更多的父母認識到,其實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哈佛大學(xué)積極心理學(xué)講師泰勒·本·沙哈爾則告訴我們,“幸福”的定義應(yīng)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jié)合”。
恪守“愛的邊界”與“教育的目的”
除了心理學(xué)意義上的把脈問診外,筆者另外采訪了教育界的相關(guān)專家,以期有一個更完整的解答。華中科技大學(xué)教育科學(xué)研究院博士陳瓊英告訴筆者,正如孩子營養(yǎng)過剩會長胖一樣,愛太多也會有副作用。
陳瓊英博士的建議是,如果可以把給孩子多出的愛給需要愛的人,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我們不能一味去苛責(zé)忽視“愛的邊界”的父母,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社會、家庭、父母,都需要給愛多一些的出口,讓在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相對富有的人去給予相對貧乏的人一些幫助和關(guān)愛,比如義工和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孤兒院兒童的幫助,這種義助行為應(yīng)該形成一種制度,愛有余力的都應(yīng)以此為榮。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我們的愛不出邊界,控制在適當(dāng)?shù)姆秶畠?nèi)。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是:給孩子的不一定是孩子的,孩子自己努力爭取到的才是自己的!
陳瓊英博士另外推薦了一本懷特海的書《教育的目的》給讀者,陳博士說:“這是每一個做教師和父母的人都值得一看的好書。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或是每一個肩負教育孩子的父母都需要想明白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逃煤⒆?我就不從學(xué)理而從生活來分享體會,我在我們家墻上貼了一幅自己寫的幾句話,內(nèi)容是:‘只有把孩子教育好了,父母才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一個人再成功,孩子沒有教育好是算不上成功的,有可能會把自己一生的成功都歸零。’因此,再忙也要想著孩子的教育,教孩子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盡可能去做棟梁之才,而不要長成了一棵歪脖子樹。”(來源: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