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發展義務教育的經驗和教訓表明:政府是否提供了積極的財政支持及其政策的具體實施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是搞好這一項工作的關鍵所在。我國執行義務教育政策的現實困境,全部還原后則可以變為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問題。因此,政策相對有效性的提高,當務之急就是是最終形成良好的政策執行環境和切實可靠的政策體系。

一、義務教育階段均衡教育資源的政策建議

(一)明確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應保證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做到教育資源合理化配置,及時改善薄弱地方的辦學條件。同時,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在我們國家將會長期存在,所以,要科學預測區域內流動人口的發展趨勢,并作出長久的計劃,確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原則,使預期目標逐步實現,讓所有的農民工子女都能夠有學上、上好學,農民工子女可以接受比較公平的教育。

百年大計,要以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則以教師為本。新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得以建立。新《義務教育法》改變了以往中小學教師職務分設的狀況,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職務序列打通,小學和中學在初級、中級、高級職稱都與助教、講師和副教授得到對應,小學教師也可以進行副教授的評選,這一新的規定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開展城鄉學校手拉手活動,建立對口的農村交流學校和教師,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我國教育發展規劃綱提出要公辦民助或者民辦公助,以此借助優質教育資源改善落后弱校。十七大指出教育結構要不斷優化,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這是我國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更是教育公平實現的重要標志。

公平的本質就是合理性。公平代表了結果的好壞,教育公平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反映在義務當中就是平等的起點和平等的過程,平等就是沒有差距的分配結果,教育公平既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權,也包括均等的教育機會,因此要滿足個性發展的差異性配置以及經濟地位低下的補償性配置。

教育的均衡發展建立在均等的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內容和均等的教育質量的基礎之上,教育的均衡發展目標是實現全體學生享有相對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并可以獲得平等機會的學業成功。教育質量的均衡配置要求均衡發展的深度和廣度,要求我們可以在經濟水平接近的的區域內,盡最大努力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硬件方面需要加強教育資源的配置,軟件方面則要建設一支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合理布局學校,做到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二)注重教育經費的統籌管理

中央和地方需要共同努力落實4%的目標,通過緊緊圍繞“育人為本”的核心和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的重點,多向農村、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多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多向特殊群體學生傾斜,多向建設教師隊伍傾斜。把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時要加大經費的監督管理,使經費的使用處于社會監督之下。

解決我國農村教育落后的問題,首先需要我們做到對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視,并將發展的重點放在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上來,依靠現有的適度成本,來實現我國義務教育的公平和效益目標。

均衡發展我國義務,就要回到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問題上來。教育公平問題已然成為當今時代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推進義務教育公平意味著義務教育不均衡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均衡發展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同于平均發展,更不是齊步走。它強調公平增長要建立在有質量的基礎上,發展要做到追求全面、實現協調的發展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2003年的時候,90多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就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已經達成共識,認為義務教育的發展關鍵就是均衡問題。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就要確保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

各地要加強好案例的經驗總結推廣工作,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試點單位進行評估檢查,發揮成功經驗的示范作用,及時調整群眾不滿意的試點,將具有普遍意義的好經驗及時上升為政策措施。不斷優化義務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

在實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義務教育法明確了省一級政府的統籌作用,完善了體制,管理“以縣為主”,創新了經費保障,義務教育被財政全面納入保障范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將會在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方面做出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體制也會得到逐步完善,縣一級政府會加強對義務教育的各種權利的統籌以及管理,使四級政府一起承擔、使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的保障以及教育投入的繼續加大政策更加完善,義務教育在的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可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和少年接受到較高質量的教育。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義務教育的發展決定了未來我國的人才素質,更是我國人力資源發展水平的代表。

二、義務教育階段縮小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縮小城鄉差距

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我們要通過改進薄弱學校建設,取消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級的設置縮小校際差距;針對城鄉差距,財政撥款向農村傾斜的建立縮小城鄉差距。教育投入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教育投入的缺乏,會導致無法實現的教育公平。戶籍制度應該向居住證方向過渡,應打破制度壁壘,在政策上保障城鄉人口國民待遇的一致,降低流動兒童在城市入學的門檻,淡化包括就業、入學、住房、社保政策規定對戶籍的要求,最終實現城鄉人口的主體平等。

在一段時期內,農村和城市的這種差別不會很快就消失,因此,真正的平等需要我們不斷縮小教育中的差距。事實證明,正是教育的地區差異性阻礙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一方面,貧困地區收入較低而教育費用和學費較高;另外,缺乏教育資金的教育是質量不高的教育。所以,貧困地區受教育條件不及富裕地區,從而造成較高的輟學率。入學率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輟學率,盡管有著高入學率,但是在校率卻較低。

推行全國性可跨地區結算使用的教育券制度,建立“三位一體”即中央財政、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三方共同支付的的教育券經費籌措機制,建議以當地學生的數量而非以戶籍人口來計算。通過諸如學籍年限的替代性管理手段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學資格。

很多因素都會制約教育公平的發展,對其進行考察必然要在特定環境之中,個體發展中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公平要有意義就必須制定必要的評價標準,否則就會失去意義。對于教育過程的公平進行深入的分析,會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當前教育公平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就是個體需要而供給不足和個體需求強烈而優質資源供給不足。我國由于教育經費的不足和教育差距的顯著,教育公平受到直接影響。

(二)努力縮小區域差距

新的時期,素質教育是關系全社會共同發展的事業。其實施階段已進入全面開展時期,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的主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于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教育從來都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教育問題不是減負、禁止擇校就能解決的,也不是考試會產生問題就搞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在教育問題簡單化的基礎上作出的改變,而是要著眼于現實,致力于問題的根本解決。

十一五提出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鞏固工作,均衡發展由此被提了出來,城鄉間的發展、區域間的均衡都要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完美的制度建設才能得到更好的推進,這也是義務教育普及工作的重點。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鞏固是教育優先發展的其中一項任務,通過政策來解決現實中的阻礙,通過制度來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任務,為實現解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目標,首先要解決的是政策目標以及為實現這個目標的配套制度,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義務教育均衡推進發展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對還沒找到根本解決方案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要改革評價制度,全社會共同努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推進,并強化對亂收費等問題的規范管理。

三、義務教育階段提高教育質量的政策建議

(一)確立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教育規模和硬件設施等,只是外在評價標準,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核心指標,若是一味關注入學率和升學率的提高以及降低輟學率等外在目標,要將全面發展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切實做到按照全面發展的要求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在要教會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生存發展的能力的培養。

我國由于在長期的現實中形成的差異性條件和發展水平,使義務教育質量絕對公平目標的實現難上加難,目前還只是能達到一個最低標準,保證教育公平的基本質量。因此存在一定時期內學校間或者區域間在質量上的不公平是可以允許的,同時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但至少我們要保證國家會去采取措施從而縮小這種差距,實現教育不公平的逐步消除。只有當這種差距被縮小了,義務教育在質量上的不公平被消除掉了,義務教育的質量才能提高,才能形成有利于我們國家教育事業總方向的向前發展。

要實現社會的公平就必須要靠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因為教育公平是從屬于社會公平的。現代教育在當代的理想追求就是實現教育的公平,并且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全身心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我國教育發展公平的一項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性任務。

城鄉及學校之間在資源和質量上的差距逐漸拉大。義務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就是教育公平,這既符合廣大群眾的利益,也符合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國義務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找尋一個最佳結合點,實施中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培養培訓力度,讓更多在農村、偏遠以及民族地區的教師和薄弱學校的教師可以通過“國培計劃”等多種途徑參加培訓。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多樣化的培訓模式,擴大教師對培訓課程和培訓機構、甚至培訓時段的選擇權。支持和關愛教師,把黨和政府的建設師資隊伍的措施落實到每一位教師。

(二)完善考核學生發展的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標準,探索建立學校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政府管理以及學生學習和學校辦學,加強教育質量監測評估。

認真落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工作,促進縣域內校長和教師的合理流動,合理分配優質的高中招生名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更多學校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有效緩解“擇校熱”。真心關懷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和健康成長。將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辦成民心工程。

2000年我國已基本在大部分地區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當時許多地方就開始了“教育現代化”口號的提出。2002年國務院又發布通知,實施分級管理,由地方負責,在國務院的帶領下,發展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然而,義務教育依然是問題重重:農村中小學校的相對薄弱,中小學校過大的差距,受應試教育導向的影響、中小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城市中小學由擇校引發的中小學亂收費等等問題普遍存在于我國。

普九的鞏固提高、教育的差距、薄弱地區的義務教育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更高的教育投入和正確的政策引導。任何教育政策都是為了解決特定歷史時期的教育問題。當前,我國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標就是追求教育公平,制度安排和現實選擇都需要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化。今后,我國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要從數量和規模的擴展轉變到提高質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