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材料》是水利、路橋、民建等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根據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采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經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高職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建筑材料 教學 “教、學、做”一體化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示范院校后續(xù)建設教學改革項目資助。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職業(yè)院校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高職教育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問題也頗多,一些方面亟待改革?!督ㄖ牧稀氛n程是水利、路橋、民建等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結合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示范建設對該課程的改革成果,談談對該課程教學的一些看法。

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強調知識傳授,弱化了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

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其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該門課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材料基本的理論后,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該課程直接對應的崗位有試驗員、材料員等,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的檢測能力。因此,教學的重點并不是理論講解,而是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但目前大部分的教學,強調的都是理論講解,很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教材內容陳舊,規(guī)范滯后

目前我國高職所用《建筑材料》的教材,基本都存在內容陳舊的缺點。一方面,隨著材料和施工工藝的發(fā)展,部分老的材料已經被淘汰或者禁用,這部分內容就要淡化甚至刪除,比如燒結黏土磚,規(guī)范已經明令禁用。因此這部分內容就不是重點講解,一筆帶過就行,而替代產品免燒磚就要作為新的內容進行介紹。另一方面,隨著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不斷出現(xiàn),許多新的材料得到大力發(fā)展,這些材料也應該要講解,比如高性能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外墻涂料、各種外加劑等。還有就是規(guī)范的不斷變化,隨著規(guī)范的更新,知識體系也應該跟上新的規(guī)范,比如在2011年新的規(guī)范定義標準稠度的水泥漿是試錐下沉值為30±1mm,而有的教材仍舊沿用舊的28±2mm,顯然就不合乎現(xiàn)有規(guī)范要求。

3.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把該課程作為考試課,期末一張試卷,即為該課程的最終成績??己朔绞街苯右龑е鴮W生的學習方向,把理論考試作為最終考核方式,忽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考核,那么學生學習的重點自然就在理論學習上了,對實踐就不加重視,由此最多只能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學生,顯然與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不符。

4.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該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仍舊停留在講臺上教師口頭講授、“滿堂灌”的層面上,而該門課程的特點本身就是知識體系比較零散,概念多,有些概念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板書難以描繪。大多數理論知識只有在具備工程實際條件的情況下,才會被學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因此有些知識僅憑課堂理論只能是出力不討好,事倍功半。

建筑材料課程改革

1.改革教學方法,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既然該門課程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那么在編排課程內容體系時就要淡化理論教學,對理論知識應做到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而在實踐教學上強化技能培養(yǎng),一定要使學生學會“怎么做”。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結合我院示范建設成果,對該課程的教學實行整個教學在實驗室完成,課程學習不進教室,即把課堂搬到實驗室來。學習時針對具體材料,在材料展示室先讓學生觀看材料實體,然后結合學生所了解的知識討論該材料在工程中的主要用途以及主要技術性質,教師加以總結,針對材料的主要技術性質,重點就是學習材料主要技術性能的檢測方法,對材料性能檢測時教師先是對基本的理論進行講解,緊接著就是教師現(xiàn)場示范,示范過程中詳細講解每個儀器的操作步驟、操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之后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完全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比如學習“水泥”一章,顯然學生對水泥的用途都很清楚,對水泥基本物理性能檢測學習時,教師先針對實物進行理論講解,之后就是動手演示,比如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教師先對其概念、用途和測定方法進行理論講解,之后就開始示范操作,操作完之后,學生提問,沒有問題,就是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達到了高職教學的目的。

2.教學內容的改革

針對教材滯后的現(xiàn)象,我院結合示范建設的成果,課程教學團隊重新編寫了《建筑材料》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在教材的初稿上就選用了最新的規(guī)范,并且根據目前材料在工程中的應用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取舍,以滿足現(xiàn)階段社會的需求。同時為了跟上新規(guī)范的要求,我們聯(lián)系出版社定期對教材進行修改,以適應新規(guī)范的要求。教師通過網站、協(xié)會等各種渠道及時獲取新的規(guī)范,并貫穿于平常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內容的時效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tǒng)的一張試卷考核模式,很難體現(xiàn)出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要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建筑材料》課程考核就要采用以實踐操作能力為主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考核是全面考核,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最終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包括學生平時上課態(tài)度、作業(yè)、試驗過程表現(xiàn)情況等。最終考核不僅要考核學生的理論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比如我們在考核時不僅有理論試卷的考試,還有實踐操作考試,實踐操作考試時編寫了25套實操試題,隨機抽取,抽完了即自行操作,根據學生操作規(guī)范程度評分。學生最終成績是各模塊考核分數按權重匯總的結果。這種全程性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投入到實踐操作學習過程當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4.其他方面

為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我院每年都開展混凝土配合比競賽,通過近兩年的競賽,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明顯可以看出學生的建材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

另外,建筑材料課程并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跟其他后續(xù)專業(yè)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每學期都有各種項目的技能鑒定。比如壩工混凝土試驗工,通過這些技能鑒定工作的輔導和考核,也使學生的檢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過對建筑材料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大大縮短了他們就業(yè)后從事專業(yè)崗位的適應性,實現(xiàn)了從學校學習到工程應用的無縫銜接,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但是,對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根據社會行業(yè)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只有努力推行基于操作技能培養(yǎng)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性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曹兵.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2).

[2]劉娟.關于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改革的思考[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4).

[3]張士萍.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