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共享及其平臺構建
作者: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咸陽 劉建華 張 茜
發布時間:2014-02-25 13:52:19
【摘 要】文章以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為例,簡述共享概念及其生成背景,介紹教育資源共享應用及其平臺建設概況,論述共享及其平臺建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研究構建模式,提出建設要點,以推動信息機構關于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建設與應用。
【關鍵詞】資源共享 平臺建設
共享概念及其背景
2012年4月27日,不列顛圖書館的“五年來”的研討會——圖書館從傳統數據觀走向關聯數據及語義網——五周年,總結出“如果我們不能學會分享,沒人再會跟我們玩了”的結論,深刻強調了資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義。
所謂關聯數據及語義網的含義是:通過給萬維網上的文檔(如:HTML)添加能夠被計算機所理解的語義(Meta data),從而使整個互聯網成為一個“通用”的信息交換媒介。其主要特征是:開發一系列計算機可理解和處理的表達語義信息的語言和技術,以支持網絡環境下廣泛有效的自動推理。
所謂共享,就是指的這一狀況。這是新技術背景下網絡及信息交互的產物,將會給人類社會的信息資源應用帶來巨大變化。
2001年7月30日,美國斯坦福大學召開了題為“語義網基礎設施和應用”的學術會議,這是有關語義網的第一個國際會議,可以作為共享概念誕生的標志性事件。
共享應用發展概況:
共享是新技術的產物,因此,其必先發生發展于發達國家,特別是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
美國是網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高校和民間組織都為網絡資源的建設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研究力量。建設的網絡資源多為國家級的大型資源信息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有:FREE,即聯邦優質教育資源,由50多家聯邦政府機構共同合作而建立,網站為全美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免費網絡課程與課外學習資料;OhioLINK,即俄亥俄圖書館和信息網絡,由俄亥俄州組建,覆蓋全州的大型圖書文獻信息網絡,連接全州83所大學、學院和俄州圖書館,實現圖書資源的共建共享網絡系統;CERES,即教育資源中心項目,由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供資助,蒙大納州立大學和來自全美的任課教師開發,包括一個資源豐富的在線圖書館和基礎教育天文學課程教學的交互式教育資源。之所以如此,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首先,在經費投入上,主要以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行政撥款為主。其次,其國家政府極力發揮資源提供者的作用,支持其國家資源信息中心建立了可容納數百個教案的數字圖書館。
加拿大也非常重視共享教育資源的建設。2002年加拿大政府發起了eduSource項目,其目標是創建跨越整個加拿大的國家互聯同享的學習對象庫網絡,開發的教育資源對所有的加拿大人開放,所有人都能從中獲益。
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涉入或加入這一過程,形成一種全球化趨勢,中國也不例外。但整體上屬于剛起步階段,應當格外引起重視。
由發達國家的歷程可知,構建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政府的作用首當其沖。通過政府教育部門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設立一套可行而有效的教育信息資源共享運行機制,從開放、遠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考慮,利用教育云計算技術把各種各樣的計算資源和應用軟件通過互聯網送到教室、實驗室和學生宿舍,提供與教育相關的使用環境組建一個區域中心教育信息資源庫,通過VPN技術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最大程度解決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缺乏、信息孤島等問題,同時增強區域內教師間的信息交流,進一步加快深層次發展的步伐。
這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概況所給予的啟示。
資源共享及其平臺建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事實表明,無論某一信息機構多么強大,其擁有的資源和全社會已有資源相比,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條件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是所有信息機構都必須面臨和解決的緊迫問題。因此,共建共享就成為必要和必然。
以高校圖書館為例,據調查,各類院校無論大小,均存在數字資源互補的需要。圖書館2.0(Lib2.0)的誕生,開創了“開源互動”為核心的“微內容,宏服務”方式。創作個體從少數轉為多數,信息資源從稀缺轉為富余;服務無限的宏服務導致多樣化的局面。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獲取“5A”理想(即任何用戶(Any user)在任何時候(Any time)、任何地點(Any where)獲得任何圖書館(Any library)擁有的任何信息資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的移動圖書館平臺。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有效解決了資源有限及其互補的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充分展示了資源共享共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構建模式
由于這是一種新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對它的構建作一介紹和探討,特別是構建模式。總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
1.資源庫內容的構建模式
⑴構建lib2.0所涉的“微內容”為專題。提供其相關歷史時期電子化的地圖、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圖片、影像、文字材料,以及能在課堂上直接使用的課件等。對于學生資源庫內有全國最優秀教師的講課,便于對比學習;動畫或影像類較多;資源形式靈活、寓教于樂。
⑵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結構。開放性好,方便用戶編輯、修改,有完備的權限管理功能。
⑶分類清晰、方便檢索、更新及時,能反映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尤其是以積件形式的教學資源,方便修改,便于制作適合教師自己需要的課件。
⑷建設將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媒體素材(文本、音像等)、試題、文獻資料等;二是結構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件積件、網絡課件、專題網站等;三是網絡課程類資源,主要指通過網絡展現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四是教師技能庫,是指教師教學技能方法的演示資料或講座視頻;五是優秀課堂教學實錄。
2.網絡構建模式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虛擬專用網絡的簡稱。在一個公用網絡(通常是因特網)上建立一個臨時的、安全的鏈接,實現在公網上傳輸私用數據。有效節約經費、減少重復投資,發揮各自優勢、保持校本特色,增加品種、完善各類數字資源建設為構建策略,通過VPN技術實現教育資源庫共享。
3.共享構建模式
即教育云計算。其核心是虛擬應用、虛擬桌面交付基礎架構和云終端接入設備。根據需要靈活地作出更改而不需要修改整個環境,提高IT系統的運營效率,更有效地管理資源,從而達到隨時隨地、按需提供的教育服務。服務器端的云計算是此平臺的研究核心。
4.共享軟件平臺構建模式
⑴檢索系統的開發。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檢索系統應該遵守文獻著錄的有關標準,確保資源入庫后的科學性、規范性。主要包括對館藏非書光盤數據和網絡數據庫進行深度整合和綜合處理,在主頁上建立數據庫指南,幫助讀者了解使用數據庫,快速準確地檢索到有效信息,優化檢索質量,強化特色文獻信息交流的通用性,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網絡化提供保障。
⑵構建機構知識體系。各級各類圖書館建立自己專題教育信息資源。
⑶開發開放的系統接口,建立多個館聯盟的,類別齊全、類型多樣的綜合化教育信息資源體系。變孤單的機構知識系統為能被相互調用的服務,嵌入到綜合化的系統環境,服務到桌面平臺。
⑷構建知識討論圈。在綜合化的系統平臺上構建知識討論圈。針對讀者個人知識庫日志記錄中未檢索到的資源記錄載入知識討論圈,通過云應用技術使各級圖書館共同參與搜索資源,更新各機構知識資源庫,同時同步解答到知識討論圈。
⑸構建讀者個人知識庫,記錄讀者檢索日志。
⑹機構知識庫和個人知識庫的互動:未來的思考,問題解答,互動交流。
⑺嵌入移動短信平臺,使資源變得“指”上可查、“指”上可取、“指”上可詢,即Lib2.0的“宏服務”宗旨。
其他構建要素
共建共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因此,除技術因素外,還應考慮如下要素,以發揮社會職能部門無可比擬的社會化組織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與實現共建共享的構建與作用。
⑴成立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規劃小組,解決建設此項目的專項人力。
⑵采用協議制,優化教育資源建設。首先,信息資源點擊率越高或下載流量越多,表示資源的受歡迎程度越高,相應資源軟件開發商的收益就越高。其次,通過點擊量的多少付費于資源開發者所開發的資源,軟件開發商必將主動重視資源用戶的反饋意見。最后,通過點擊量的反饋或評價反饋,可使資源創作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不斷修訂、完善同一個資源,刺激教育信息資源供給者的創作欲望,從而形成教育信息資源高質量建設的良性循環發展。
⑶設立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專項資金。
⑷教育主管部門與資源需求方的運行方式。采用共建共享中心資源庫方案,教育主管部門集中撥款轄區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專項資金,用于購買商業化的高質量教育信息資源。將等額的經費轉化成“教育信息使用券”即虛擬網絡貨幣,按比例劃撥到轄區內的各級各類學校,通過“教育信息使用券”消費教育信息資源庫內的教育信息資源。在操作過程中,根據各學校上一年的信息資源消費情況,制訂獎懲措施,鼓勵廣大用戶廣泛使用中心資源庫的教育信息資源。比如,教育行政部門原本每年撥給各個學校5萬元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經費,現在以相等值的教育信息使用券替代,學校把這些信息使用券發給全體教師、學生,由他們使用這些資源券,自主獲取區域中心資源庫中信息。若某個學校用完了這5萬元信息使用券,來年可追加該學校的信息使用卷(比如,追加到7萬元),若某個學校沒有用完這些信息使用券,則來年將減少該學校的信息使用券。如此,通過資源使用券機制達到區域內優質教育信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通過教育信息使用券機制,還可避免學校擅自把信息資源建設經費挪為他用。
結 語
綜上所述,共建共享已經成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必然,它不但可以增強信息資源投資的經濟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資源質量,擴大信息資源容量,防止信息資源重復建設,消滅信息資源孤島,從而使人類社會可以最大化地生成、存儲、應用已有的全部信息,創造更好更美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步伐,緊隨這一潮流,做好信息的共建共享,以推動新技術條件下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