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
作者: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朱飛曄
發布時間:2014-02-21 16:31:21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音樂也經歷了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同時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觀念的影響,導致東西方音樂的組織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正是由于存在這種差異,不同的音樂結構在中西方之間相互流傳,壯大了音樂創作的隊伍,同時延伸出新的音樂結構。人民對于音樂結構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開始關注速度對于音樂結構的影響,文章就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進行分析,研究其對于音樂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創作 結構 變速原則
前言
中國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并對當代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巨大 的影響,自20世紀以來,中國的作曲家所創作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思想,這種帶有民族傳統風格的音樂創作方式所產生的音樂作品帶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受到了世界各國音樂人士的喜愛,為全球的音樂愛好者帶來了美好的聽覺享受,逐步形成了一種中國民族風形式的音樂創作方式。當代中國的作曲家對于音樂作品的結構組織通常是以“散—中—快—慢”為基本,利用速度變化的先后順序進行的,由此可見速度的變化對于音樂結構的組織具有較大的影響,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是尤為重要的。
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音樂的產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上世紀是音樂創作的新時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西方音樂元素的傳入與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在此段時間里,西方音樂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如表現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序列音樂,同時在音樂創作手法以及音樂語言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革新,這些音樂的出現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進步。
中國音樂發展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種內外交融的音樂風格,是一種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音樂,正是這種中西合璧的音樂加快了中國音樂的前進步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風潮帶動了中國大陸的音樂發展,跟上了現代音樂發展的大潮。無數的音樂創作者開始學習西方的創作理論,西方的曲式結構對于中國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無數音樂愛好者對于西方音樂作品、樂器、音樂結構創作方式進行不斷的學習與了解,同時利用先進的理論對中國音樂發展進行研究,為我國以后的音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我國的音樂創作者在對于音樂的創作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理念也不斷得到發展,使得中國音樂界陸續出現了較為優秀的音樂作品,使得更多的中國人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音樂的探索力度不斷地深入。
由于受到西方先進音樂理念的影響,中國音樂創作者開始打破原有的傳統的創作理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音樂作品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了自由的觀念,對于原有的各種創作禁忌也開始摒棄,不斷進行著新的創作方式的嘗試,西方的音樂創作手法對于中國音樂創作者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的音樂創作者利用先進的創作手法,創造出了許多極為優秀的音樂作品,帶給了中國人民較好的音樂體驗,同時這時期創作的音樂作品都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
當代音樂創作特點
1.較強的民族性
為了使得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傳統的民族性以及時代性相結合。雖然西方的音樂創作技巧對于中國的音樂創作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傳統的中國民族特色是不能夠被抹殺的,因此,中國音樂創作者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會在音樂中營造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氛圍,表現中國音樂的民族性。
這種營造民族氛圍的音樂創作主要是注重對于音樂題材的選擇,為了能夠使得音樂作品能夠呈現出較強的民族特色,對于中國文化有一個較好的體現,所以一般借用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題材來進行音樂創作,如《水調歌頭》、《離騷》等,創造者選擇中國古詩詞作為創作題材,別有一番風韻。這種利用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題材進行創作,可以有效地體現出民族性。
2.創作思想的轉變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音樂創作理念傳入中國,相應的創作方式、創作技巧對于中國音樂者的音樂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得中國音樂創作者的創作技巧以及審美方式都有了一定的改進,這種具有突破性的改進對于中國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為了創新音樂創作方式,中國音樂創作者開始將各種不同的音樂進行一定的組合,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文化的音樂方式進行融合,將會產生一種全新的音樂作品,正是由于音樂創造者們的不斷創新,才使得中國音樂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音樂風格多樣,帶給人們不同于以往的聽覺享受。
3.語言個性化
為了表現出多樣的藝術風格,使得音樂更加具有個性,就必須利用豐富的音樂體裁進行音樂創作,選用不同的創作體裁以及創作理論,形成不同的音樂結構,可以有效地表現出語言風格的個性化。如《荒漠暮色》就是利用《梅花三弄》作為音樂創作題材,創新創作結構,利用交響樂隊、和聲以及中胡的音色創作出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利用中西合璧的音樂創作方式,將不同的音樂創作方式進行融合,利用現代思維進行指導,在體現時代性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體現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
“單章—套曲”曲式中所包含的結構性變速原則
所謂的套曲組合原則就是指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的音樂作品,其不同的樂章依據樂曲的內在發展邏輯進行有規律的積累,使其形成一定的樂章曲式組合原則。這種套曲組合原則大致可以分為單章化套曲和套曲化單章兩種組合形式,是套曲組合原則與循環、再現、奏鳴等曲式組合原則相互結合的產物,是繼西方浪漫主義以后的大型音樂作品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曲式類型,對于中國作曲家的創作具有重大的影響。同時中國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會將這種套曲組合原則融入創作之中,和中國音樂結構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相互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音樂結構模式,這就是“單章—套曲”曲式,有時作曲家們在其中融入一些奏鳴曲式原則,正是這種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精神,使得我國的音樂創作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成為了世界音樂寶庫中一筆珍貴的資源。
著名的音樂作家秦文琛的《喚風》就是一個典型的單樂章協奏曲,以音色的對比以及音響的變化作為分類依據,大致可以將這首協奏曲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引子是以嗩吶的獨奏為主要形式的。第二部分利用清晰的慢板節拍營造出較為平穩的音樂氛圍,其音響、速度、節拍與引子部分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第三部分中,速度逐步加快,規模逐漸變大,表現出了豐富的音樂內容,同時利用樂隊協奏與嗩吶獨奏相互結合,交替進行,具有一定的展開性。第四部分的音樂顯得尤為活躍,速度較快,顯得朝氣十足。第五部分具有非常明顯的收尾性質,音樂逐步歸于類似于第一部分的散板,在緩慢的音樂中利用嗩吶與第一部分形成呼應,樂曲逐步邁向尾聲。這是一首典型的“單章—套曲”,從整體結構上完整地表達出了“散—中—快—慢”的速度變化規律,表現出“單章—套曲”的整體曲式特征。
邊緣曲式與結構性變速原則
邊緣曲式是在20世紀后期興起的一個曲式學術語,在同一個樂曲結構的創作過程中,其中融合了兩到三種不同的結構組合原則,這幾種結構組合原則中有一種作為其主導原則,其他幾種則處于附屬地位。由于中西方音樂創作結構的不同,以及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得在中國音樂的創作中完全依照中國傳統的音樂結構模式來進行音樂創作結構布局的作品并不多見。中國作曲家對于音樂的創作大多采取的是將中國傳統的結構性變速原則與西方的奏鳴、套曲組合、再現等的曲式組合原則進行一個有機的結合,從而創作出一種具有混合性特色的音樂結構作品來。和邊緣曲式一樣,同一個音樂作品中只有一種曲式組合原則占據主導地位,結構性變速原則在一些音樂作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其他一些音樂作品中則占據了輔助地位,每一首音樂作品中結構性變速原則對于作品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著名音樂家趙曉生所創作的《太極》是一首鋼琴獨奏,是趙曉生利用其創新的太極作曲技法進行創作的,在對《太極》的音樂組織結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創作的音樂結構是較為明顯的結構性變速原則,利用“散—中—快—慢”作為基本的邏輯進行創作,將結構性變速原則融入到創作之中,該作品一共分為八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固定的單字標題。第一段的引子利用三連音、切分節奏,使得整個段落的韻律顯得尤為緩慢。作為整個作品的主體部分,第三段至第七段的速度有著一定變化,由最開始的緩慢節拍逐步過渡到慢板,再慢慢過渡到中板,再經歷了急板之后,在最終又回歸到引子的緩慢節拍。同時與開頭所表現出的“破”以及“承”形成較為鮮明的呼應,這種呼應不僅體現在樂曲的材料、節奏上,在音型、力度上也形成了呼應,使得樂曲最終重現了開篇的緩慢節奏。在該作品中,曲式的變化以及結構性變速原則是創造者主要考慮的因素,而再現原則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同時該曲中力度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速度變化形成的結構關系。
結構性變速原則與曲式結構的組合原則
為了能夠使得音樂作品獲得更多音樂愛好者的青睞,作曲家在對于音樂作品的音樂結構進行創作的時候,會遵循一定的發展邏輯,這種發展邏輯是符合廣大聽眾的審美情趣的。估計中外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環境、審美觀念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區的音樂結構組織形式也不同,這就造就了世界各地豐富的音樂結構組織形式,西方音樂是以多聲部音樂為主體的,而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音樂則是以單聲部音樂為主體的。西方音樂強調的是各個曲式部分之間的協調性,而中國音樂則講求各個曲式部分之間的統一性。中國的傳統音樂具有線性思維以及漸變的特點,這就使得速度的變化成為了中國音樂中重要的結構力因素,因此在中國音樂機構的創作中往往是以某一個曲牌作為故事情節的主要線路,同時通過“散—中—快—慢”中速度的不斷變化來形成整個音樂作品的組織結構,這種音樂結構組織模式在我國的音樂作品中較為常見,這些音樂作品都是通過速度的變化來形成不同的音樂創作作品。這種速度的變化在中國音樂作品中具強大的結構力作用,這種結構性的變速原則也可以稱作中國式結構性變速原則,在當前中國的音樂創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成為了中國音樂創作者在進行音樂結構組織時常用的手段之一,是中國音樂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
結語
通過對于中國式結構性變速原則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結構性變速原則是以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的漸變思維為核心的,在對于音樂結構的創作中,通過對速度的控制,來形成獨特的音樂結構模式,不同作曲家對基本的漸變過程進行簡化或者加以復雜化,這都是對音樂結構組織的一種創新,正是這種不斷的創新,為我們帶來了眾多風格各異的優秀音樂作品。但是結構性變速原則并非全部的音樂結構力因素,只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音色、調式等等,同樣也是音樂結構中的結構力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加強對于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結構模式的關注度,不斷研究、改進、革新音樂的創作技法,促進我國音樂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正君.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J].星海音樂學院,2013,2.
[2]楊正君.“單章——套曲”曲式及其基本表現形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1.
[3]陳國權.“板式──變速結構”與我國當代音樂創作[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