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府曲子是寶雞地區的一種坐唱曲藝形式,是珍貴的民間文學與詩詞的活化石。近年來西府曲子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國曲藝活化石面臨傳承的危險。為此筆者在文中就西府曲子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并對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探討了研究西府曲子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府曲子 研究現狀 意義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2JK0367)。

西府曲子綜述

西府曲子是關中民間俗曲的一種,產生于先秦,形成于漢唐,盛行于元明,發展于明清,是由民歌小調在形成與發展的流傳過程中吸收和綜合其他民間音樂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坐唱曲藝形式(也有舞臺戲、木偶戲、皮影戲等形式),民間也稱為“曲子戲”。西府曲子流行于陜西省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扶風、武功等地區,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地域和語言的影響形成了東、西、南、北和中五個聲腔風格流派。東派以淳樸厚重為特色,西派以深情細膩見長,南派唱腔激越高亢,北派聲音粗獷俗麗,中派則典雅柔和。

西府曲子是2500年前的音樂活化石,體現了濃郁的秦風遺韻,是關中西部民間音樂的縮影,是一部相對完整的民間音樂史稿,是研究關中古代文化與思想的一本教科書。近年來隨著關中—天水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傳媒及互聯網在農村普及的沖擊,西府曲子的聽眾日漸減少,演員也趨老齡化,西府曲子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國曲藝活化石面臨傳承的危險,為此當地已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政府申報,使得西府曲子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日漸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視。

西府曲子的研究現狀評述

我國學術界對西府曲子的研究也就十年左右時間。通過對中國幾大知識庫源(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的搜索,所得相關的學術論文與評論報道約20余篇,其中學術論文10余篇,評論報道10余篇。對西府曲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于西府曲子的形成、歷史淵源、民俗關系和音樂形態等幾個方面。

關于形成和歷史淵源方面的研究如《西府曲子略考》、《西府曲子淵源與歷史之新論》、《秦音妙曲傳千古——2500年前音樂活化石》等,這些文章主要對其在產生、形成、盛行與發展的各個時期的情況作以簡單介紹。在《西曲與陜西曲子再議兼與原作哲先生商榷》、《西曲與陜西曲子上》、《西曲與陜西曲子下》和《西曲倚歌考論》四篇文章中,對“西曲”與陜西曲子中的“西府曲子”在淵源、曲牌和相似之處與不同點上作了對比性研究。

關于民俗關系和音樂形態方面的研究和評論報道如《鳳翔西府曲子考察》、《陜西寶雞西府曲子考察與研究》、《小曲如酒醉人心——鳳翔縣殘疾人演出隊元宵節演出記》、《西府人的精神家園——淺議西府曲子的魅力》等。在《鳳翔西府曲子考察》與《陜西寶雞西府曲子考察與研究》中,都從文化形態、音樂形態、社會形態等三個方面對西府曲子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與研究,不同的是后者還從西府曲子的審美價值形態方面進行了探究,以剖析其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而《小曲如酒醉人心——鳳翔縣殘疾人演出隊元宵節演出記》、《西府人的精神家園——淺議西府曲子的魅力》等報道與論文,基本闡述的是關于西府曲子演出與傳承和發展等方面的紀實性評述。在《西府人的精神家園——淺議西府曲子的魅力》中還講述了西府曲子文化品位的提高是文人學士參與的結果這樣的觀點。在《淺析寶雞關中地區西府曲子的文化內涵》一文中,從曲牌、社會功用性及審美等方面對西府曲子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還有在《西府曲子的藝術特征及傳承保護芻議》一文中,對西府曲子的藝術特征進行了探討,從理論層面思考了對西府曲子進行搶救、保護和傳承方面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西府曲子之歷史演變》與《人類學視域下西府曲子問題研究》兩篇文章中,將西府曲子置于音樂人類學和人類學的視野下進行闡述,使學術界關于西府曲子的研究實現了對其歷史淵源、音樂形態和民俗關系方面有了學術范式、理論觀點和意識形態限制的突破,從而為西府曲子的學術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的研究途徑。

綜述上面列舉的文獻我們不難看出對西府曲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于西府曲子的形成、歷史淵源、民俗關系和音樂形態等幾個方面,文章研究內容大體一致,相似之處與重復研究較多。對于西府曲子在詞曲音高關系、風格劃分、民間文化藝術特征、民俗學探微、審美文學特征、題材內容、演唱方法等方面的論述不足或不夠深入。西府曲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脫離了原有整體的文化結構,變成了缺乏深層意義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文化碎片,這一尷尬局面讓我們不得不深加思索。

研究西府曲子的重要意義

1.研究西府曲子有助于這一藝術品種進一步發揮其素質教育的作用

西府曲子有著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有著獨特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是提高大眾音樂素質的有效途徑,參與性極強,是西府人民喜愛的文藝活動,它以經濟的方式實現音樂教育的目標。西府曲子對人們的素質教育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僅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訓練人們的思維方式,還可以豐富、美化人們的生活。西府曲子的唱詞時而“雅”得清麗雋秀,時而“俗” 得直率俚俗。質樸明快的曲調加上健康向上的內容使西府人在享受的同時不自主地提升藝術鑒賞能力,而且凝聚文化向心力、增進族群認同感和人際交流等方面發揮了諸多作用,因此研究西府曲子有助于這一藝術品種進一步發揮其素質教育的作用。

2.研究西府曲子對西府曲子在生存、保護、繼承與發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西府曲子就其藝術地位而言,可算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塊奇珍異寶,在經濟迅猛發展、文化現象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西府曲子已像眾多地域性民歌一樣漸漸得沒落,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經濟迅速發展,西府曲子失去了原來生長的土地和相應的文化背景,使得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傳統音樂繼承人出現斷層。(3)受現代傳媒的沖擊,除了少數流行的西府曲子經典名段之外,廣大人民群眾不再對西府曲子情有獨鐘。(4)西府曲子的創作缺乏創新與超越,融入時代氣息的新曲子太少。(5)作為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西府曲子列為文物的做法走入了一個誤區,西府曲子是一個活靈活現的生命,需要不斷地保護與發展。上述幾個造成西府曲子發展窘相的原因是傳統生活內容的改變使西府曲子的發展失去了內在的活力;生活背景的改變使西府曲子的發展失去了外在的支撐力;功能的弱化,使西府曲子的發展失去了內在的動力。

分析上述西府曲子在生存、保護、繼承與發展等方面的現狀,讓我們不得不深加思索,除了政府對西府曲子的弘揚、保護與重視,媒體對西府曲子的宣傳與推廣,各種研究會與專業研究發展機構力量的加入,社會各界廣泛的參與響應,加大西府曲子繼承人才的培養外,用新的藝術形式進一步發展西府曲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研究西府曲子有助于對其他民間曲藝的發展與再創作

西府曲子是詩與樂的高度結合,善于抒發人們的內心情感,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的特點。在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大眾欣賞口味改變的影響下,大多數人覺得民間曲藝太土、太過時、不合時宜、不夠時尚,使許多民間曲藝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環境,并逐步走向消亡。為民間曲藝創造一個新的生存環境,謀求民間曲藝發展的新道路是不少音樂有識之士不懈努力的夢想。如果能將西府曲子再創作產生過可喜成績的經驗加以借鑒,將會給其他民間曲藝的再創作帶來新契機。

參考文獻:

[1]寶雞炎帝研究會.寶雞歷史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

[2]曹斌.論社火的功用——以關隴社火為中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5.

[3]王正強.蘭州鼓子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5.

[4]原作哲.陜西說唱藝術的萌生與發展軌跡[J].交響,1999,4.

[5]王歲孝.關隴地區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4.

[6]邰瀟瑋.西府曲子略考[J].曲藝,2009,4.

[7]白壯.單聲部陜北民歌合唱化的實踐與體會[J].才智,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