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主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作者:溫鋒 陜西科技大學紀委 陜西西安 沈寶蓮 西安美術學院思政部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4-02-18 15:50:58
【摘 要】主體性教育思想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實踐并取得顯著成效,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觀念,主體性教育強調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即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放在中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取得實效,就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借鑒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實施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校 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立項項目“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7Jk095階段性成果。
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一種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1]的教育思想。主體性教育思想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改革思路。就目前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但其實效性不高是不爭的事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取得實效,就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借鑒主體性教育研究成果,實施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時代需要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挑戰。
一方面,在信息化的網絡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世界的“中心”和話語的權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可能平等地通過網絡傳媒及時獲得豐富的信息,了解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身處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簡單接受現成的觀點和理論,而是喜歡在已掌握的信息資訊的基礎上,與教育者在平等、民主、開放、和諧的氛圍中,展開爭論、討論、辯論,以尋求問題的答案,獲得令其信服的理論觀點、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使得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時空和社會等級的限制而表現為一種普遍化、自由化的交往。“新媒體信息這一雙向互動傳播的優勢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化為自身政治素質的效率,而且還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互動關系的形成和發展。”[2]因此,在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須決絕摒棄形式陳舊、缺乏互動的單一灌輸,與大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和討論,通過說服引導的方式讓大學生接受教育者所傳播的教育內容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
因此,隨著網絡時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的不斷提升,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在這種挑戰中作出反思,并順應時代的發展,實施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走出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以往的學校德育更多的是強調把‘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對個人的獨特性缺乏應有的尊重。”[3]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是被作為主體加以培養和發展,而是被視為工具進行訓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主客二分,乃至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種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方面明顯存在種種不足,造成大學生主體性的嚴重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過度功利化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缺失了,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單一的、封閉的、線性的”教育模式。[4]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強迫式、注入式教育模式,既違背了教育規律,又不能滿足市場經濟對培養具有主體性的社會主體的需要。
如果說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依靠教育者的單向灌輸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相通交流來促進雙方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反思主客二分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致力于培養和提升人的主體性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轉變,既是社會實踐發展和人的主體性發展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發展和人的主體性發展的需要。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主體需要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性作為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近年來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受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發展,致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始終處在一種被壓抑的狀態之中,這樣培養出的大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改革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施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顯得尤為迫切。
在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反思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用理性來把握現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自覺地弘揚大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有進取意識和創造精神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最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天寶.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論[J].教育研究,2000,(8).
[2]石霞香.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機遇與挑戰[J].青年與社會,2012,(6):154.
[3]朱啟濤.主體性道德人格培養[J].中國德育,2010(5):24.
[4]沈寶蓮.關于切實增強“兩課”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