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能力在英漢翻譯效果中的模變關系
作者: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西安 孫培培
發布時間:2014-02-18 15:39:58
【摘 要】文章從諸多影響英漢翻譯的因素中厘清主次,確定了在對翻譯源語言的理解的前提下,決定翻譯效果的關鍵因素為母語表達能力。母語表達能力則由準確性、得體性和優雅性構成,三個方面均會在不同程度對英漢翻譯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對英語專業學生母語能力與英漢翻譯水平的調查,文章認為母語能力與英漢翻譯效果之間存在明顯的正比例關系。
【關鍵詞】母語能力 英漢翻譯 模變關系
翻譯能力一直是翻譯教學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在中西方學者提出的各種翻譯能力模式中,語言能力都是翻譯能力構成的一個必須成分(馬會娟2009)。國內諸多高校翻譯專業的教學雖然都注意到了這點,但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似乎不在他們的教學大綱之內,因此翻譯專業的教學主要集中在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上,而母語——漢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一直被忽視。
語言能力在英漢翻譯中的作用
Bachman(1990)認為語言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Cao(1996)在Bachman(1990)的語言交際理論的基礎上,認為翻譯的語言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語法能力、篇章能力、言語之外的能力和社會語言學能力。結合我國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準則,我們認為英漢翻譯能力應該包括:能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準確理解源語言,即“信”,對應語言能力中的語法能力;策略得當,分寸準確,這是翻譯標準的把握問題,即“達”,對應語言能力中的語法能力和篇章能力;譯文的文體適宜,表達豐富,語言質量高,這是語言的表達力問題,即“雅”,對應語言能力中的言語之外的能力和社會語言學能力。
語言能力在以上三個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對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定義中有兩點重要信息:
1.形成語言能力的認知機制,語言能力指一個人頭腦中已經內化的某種語言的語法;語言能力是人們頭腦中內在的語法知識。
2.語言能力中包含直覺或語感,母語使用者具有一種以直覺方式發揮作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有關該語言基本系統的知識;語言能力以理想的語言使用者的語感為標準。(徐烈炯1988)
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語言能力體現在對翻譯源語言的準確理解,這個理解不一定以嚴格的文字形式體現,而是存在于翻譯者大腦中的認知機制,正如很多人能讀懂一篇外語文章,卻不一定能準確將其用源語言或目標語復述出來一樣。同時,語言能力在翻譯成目標語過程中也很重要,當翻譯者理解了源語言后,想將其用目標語表達出來,則需具有目標語使用者的語感。而目標語的語言能力在英漢翻譯中自然就是指漢語能力,對于我國翻譯工作者來說,就是母語能力。
母語能力與英漢翻譯的關系
根據我們在英漢翻譯實踐中得來的經驗,英漢翻譯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對源語言,即英語的理解分析階段;對英語和漢語的對比分析階段,包括語言之外的文化對比;用目標語,即漢語的表達階段。而母語能力在這三個階段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是對英語的理解分析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翻譯者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而英語學習也需要較高的漢語能力。無論是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經驗派教學理論還是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認知派教學理論,他們都認為母語在外語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認知派的語法翻譯法主張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新知識,認為母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應在教學中廣為利用。排斥母語的經驗派的聽說法,其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語言是習慣,學習英語就是要養成獨立于漢語的一套新的語言習慣。對比分析理論也是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的,認為母語和目的語種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學習者就容易學會,不同或差異較大的部分,學習者就難以掌握。雖然這種理論后來遭到了批判,但是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隨著認知科學以及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語言本質上是創造性的,人們說的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新的,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必然成為新學知識的參照,所以在英語學習中拋開母語的作用,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對比分析階段。沒有較高的母語水平顯然無法進行充分的比較,中國學生開始學英語時,已經有了一套漢語規則。在學習新的語言材料,表達新的意義時,常依賴于母語的規則知識。因此,英語學習往往是以母語為起點,母語知識是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和背景知識的前提。無論是學習英語還是翻譯英語,翻譯者首先都要學會用外語去思維,也就是逐漸擺脫母語思維的負遷移。但是英漢翻譯又不完全相同于英語學習,它還需要用漢語表達出來,因此,擺脫母語思維,包括母語表達習慣的限制要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即不僅要做到用英語思維,還要知道怎么做到的。正如理解“love me, love my dog.”這句英語諺語一樣,翻譯者不僅僅要知道“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這層意思,同時也需要知道漢英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才是導致這種表達差異的原因。
最后是漢語表達階段。很多翻譯者能夠準確地理解英語,也能夠對比出英漢兩種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甚至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但是在翻譯成漢語時,表達卻受限,要么翻譯成歐化句式,如:
(1)原文: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原譯文:那兒有一本書在桌子上。(來自學生作業,下同。)
改正譯文:桌子上有本書。(來自教師的批改,下同。)
(2)原文: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原譯文:這就是那只貓,吃了一只吃了麥芽的老鼠,麥芽是放在杰克造的房子里的。
改正譯文:杰克放在他造的房子里的麥芽被一只老鼠吃了,而這只貓吃了那只老鼠。
要么是直譯出來,如:
(3)原文:Love me, love my dog.
原譯文:愛我也要愛我的狗。
改正后譯文:愛屋及烏。
(4)原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原譯文:這是公認的知識,那就是凡是有錢的單身男人,如果有錢,都有找一個妻子的想法。
改正后譯文:有一條公認的道理,那就是,凡是有錢的男人都想找一個妻子。
從以上的學生作業中原譯文看,學生們都能夠準確理解英文,英文詞匯和語法結構也都沒問題,但是在漢語表達上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換言之,是學生的母語能力不足導致的。
母語能力在英漢翻譯效果中的模變關系
英漢翻譯者在具備翻譯過程中前兩個階段的能力之后,可以說具備了翻譯能力,做到了翻譯原則中的“信”和“達”,但是翻譯效果,即“雅”這部分則取決于翻譯者的母語能力。
1.對翻譯者漢英兩種語言能力的調查
根據我們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和假設,我們對西安翻譯學院150名學生(全部通過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且成績相當者)進行了三項測試,第一項測試為漢語寫作測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命題作文,由中文老師評判出成績;第二項測試為8段英漢翻譯測試,每段約100字;第三項測試是將第二項英漢翻譯測試試題改成可供選擇的測試,由我們提供翻譯結果,被試者選出他們認為翻譯得最為恰當的一項。
第一項漢語寫作測試的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檔,其中優秀15%,良好25%,及格45%,不及格15%。第二項英漢翻譯測試結果也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檔,其中優秀10%,良好30%,及格40%,不及格20%。第三項英漢翻譯選擇測試,全部都是優秀。
2.母語能力在英漢翻譯效果中的模變關系
根據對西安翻譯學院學生測試的結果分析,我們發現漢語寫作水平高的學生在英漢翻譯測試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無論漢語寫作水平高低,在英漢翻譯選擇測試中表現都一致。這說明以漢語作為母語的翻譯者在認知漢語時具有相同的水平,但是在表達上卻有差異,而在表達的水平差異與英漢翻譯的水平成正比關系。
因此,我們這里說的母語能力不是指兒童習得母語之后具有的語感,即能夠辨別哪些音是母語中有的,哪些不是母語語音;能夠按照母語詞匯構造方式合成新詞,識別新詞;能夠判斷哪些是合乎母語語法的句子,哪些不合乎母語語法等能力。這里說的母語能力則是使用母語高級階段的能力包含語法能力、詞匯能力、篇章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文化背景知識等。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個例子將不同水平的學生英漢翻譯的三個階段對比如下:
(5)原文: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then, would see Thanksgiving as a day when the American family renews its gratitude for freedom to live and worship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dual conviction gives thanks to God for abundant blessings and finds fulfillment by sharing its bounty.(英漢翻譯測試試題之一,選自《綜合英語教程(三)》第193頁)
及格組同學翻譯結果:國際游客們于是認識到感恩節這天,美國家庭再次為自由的生活和崇拜表示感謝,同時感謝上帝的恩賜和共同享受上帝的大度。
第一階段,對英文的理解階段,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做到這層,在沒有任何生詞的情況下,學生們都可以把本句的結構分析清楚,意思自己能夠清楚。
第二階段,英漢對比并轉化語碼階段。這時,學生的母語水平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即詞匯量決定了英漢翻譯過程中詞匯、短語的選擇,原文復雜的結構如何拆解成母語中合適的結構。
良好組同學翻譯結果:國外的游客會看到,感恩節這天,美國的家庭為能按個人的信仰和崇拜自由地生活而感激,感謝上帝的恩賜并通過共同享受上帝的慷慨而完成做人的本分。
第三階段,漢語表達階段。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如何用漢語準確、有效地表達出來,這是漢語能力決定的。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翻譯成漢語的句子讀起來要使以漢語作為母語的人覺得流暢,不生硬。
優秀組同學翻譯結果:國外的游客這時會看到,感恩節這天,美國的家庭再次對上帝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上帝賜予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崇拜而自由地生活,感謝上帝的慷慨分享與豐厚的恩賜,使得他們成為完人。
學生的母語能力在語法、詞匯和語篇能力方面對學生的英漢翻譯效果都有影響,要想提高學生英漢翻譯的水平不僅要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培養,還要對學生母語能力進行實時觀察、控制以及提高。母語詞匯的貧乏同樣會直接影響英漢翻譯的效果,可見不能用漢語準確表達,就不能譯出準確的英語,更不用說譯得“雅”了。
結論
我們認為,母語能力在英漢翻譯效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母語能力與英漢翻譯效果成正比關系,即母語能力較高者英漢翻譯效果較好,母語能力較低者英漢翻譯效果較差。母語能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英漢翻譯效果產生影響:
1.母語能力是語言能力的表現之一,母語能力高低反映了語言能力的高低;外語能力也是語言能力之一,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外語能力的高低。
2.翻譯實踐的三個階段,即源語言的理解分析、語言對比分析和目標語表達這三個階段都客觀上要求了母語能力。英漢不僅要避免對固定短語的逐字理解性翻譯和對英漢不同句法結構的盲目對應,還要突出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再現源文本的語言功能。英漢翻譯中的對比分析從詞句的層面上升到了語篇及其功能的層面上。雖然母語在英漢翻譯中不再是學生學習外語的拐杖,但其作用和地位并沒有下降,反而進一步被強化,因為跨語言能力培養過程中對漢語運用能力的要求更高了。無論是理解漢語原文,還是使用漢語傳譯原文內容,譯者都必須把漢語表述的語境和目的考慮進去。
遺憾的是,英漢翻譯中的母語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進入大學學習翻譯專業的學生沒有相應的課程能夠訓練并提升母語能力,翻譯課的任務停留在對源語言的理解分析階段,這也是我們認為導致英漢翻譯水平難以提升的一個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Shuttleworth, Mark&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Manchester,UK:St.JeromePublishing,1997.
[2]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萊昂斯、約翰·諾姆·喬姆斯基(楊光慈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衡仁權.國外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目標語和母語的使用研究述評叫[J].外語界,2004(6).
[5]曹瑞明.母語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地位[J].外語教學,2006,(3).
[6]孫其標.母語水平與外語翻譯能力的相關性[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7]武競,康振國.淺析母語水平對英語翻譯的影響[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8).
[8]王燕,谷秋語.漢語能力對英漢翻譯學習影響的探索性研究[J].校園英語,2012(20).
[9]楊曉榮.漢譯英能力解析[J].中國翻譯,20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