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專業國學經典教育的缺失與對策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外國語與傳播學院 陜西西安 梁 敏
發布時間:2014-02-18 17:25:35
【摘 要】近年來,播音主持專業受到了社會的強烈追捧,各種批次的辦學相繼開展。然而,學生人文素質不高,國學經典知之甚少的現實卻不容忽視。面對當下播音主持專業創新性改革之際,如何彌補教育缺憾,提升專業人才的文化核心競爭力是我們高等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國學經典 播音主持 人才培養
陜西科技大學校級自選科研項目(傳統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在播音主持專業中的開發研究,編號:2012ZX-15)資助。
現狀: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國學經典教育缺失
1963年北京廣播學院成立,播音專業只是一個典型的“小眾化”專業。隨著媒體的多元化發展,播音主持專業逐漸火爆,但卻面臨著國學經典教育缺失的狀況。
1.辦學背景多樣,層次不一,普及國學經典的基礎條件參差不齊
在近10年中,以陜西省為例,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開辦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就全國而言更是達到200多所。涉及到的辦學背景有綜合性院校、藝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辦學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專。其中,綜合性高校的整體文化氛圍較強,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頻繁,圖書資料相對更齊全,學術氣氛較濃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藝術方面的資源相對匱乏,加之學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藝術,因此,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學習國學,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條件相對匱乏。
2.專業培養方案重專業培養,輕文化熏陶
縱觀整個專業培養方案,絕大多數的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專業基礎、實訓、藝術表現等幾方面,文化類的課程設置相對薄弱。其無論是在課時量還是授課內容,甚至大多數的授課類型均被列為選修。這種“重專業、輕文化”的教學培養方案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就業。
3.師資力量有限,水平參差不齊
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范圍涵蓋了語言、藝術、傳播學等多種學科。教師的學科限制與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結果。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師主要從事的是課時量極其有限的語言、傳播類等課程;而主要的教學任務多由藝術類教師承擔。后者由于學科的專業限制等因素,很少在課堂教學中涉及文化特別是國學經典的知識。而這正是一個直接影響國學經典教育實施的重要因素。
4.學習國學流于形式
“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的回歸使國學曾一度風靡高校。然而,對于全國絕大多數高校而言,“國學名家”、“國學大師”進高校是很難做到的。組織觀看國學講座的視頻資料成了高校的權宜之計。沒有系統的宣傳、講解,沒有良好的組織,學生到場率極低,最終使活動流于形式。
思考:國學經典教育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意義
“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國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樂師》,后泛指傳統儒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在歷史上,章太炎先生曾將國學推崇為中華民族立國強國之本。“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那時,國學不僅發揮了強大的政治作用,更鮮明地展示了當時文人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①近代以來,隨著外來思想的引進,國學雖一度被視為少數精英尊崇的“窄眾”文化,但如今文化語境大興,國學經典學習又成為了一個大眾化、時尚化的潮流。因此,在堅守文化中尋找創新,是播音主持專業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應以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國學經典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功效,促進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
1.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當下,市場經濟繁榮,追星、選秀活動的大肆舉辦使不少專業學生不惜成本競相追逐。他們急功近利、“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心態往往事倍功半。而國學經典是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當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風的大環境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如能以加強國學經典教育為契機,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培養,則有利于專業學生的內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業務能力,增強舞臺信心
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準則第22條規定:“努力提高政治素養、文化內涵、語言能力、心理素質,保持外在形象和內在的和諧統一。”可見,一個業務能力全面的播音員或主持人不單單是外在形象和專業技能要優秀,還得在言語表達、心理素質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職業定位一定要體現文化的積淀。國學經典包羅萬象,有文化、有精神、有語言,更有智慧,這些都能為專業人才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從而增強他們的舞臺表現力和職業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語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響力
當下,播音員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場合,無論是著裝還是言談都應具備極高的文化影響力。國學經典已經成為中國傳媒人引以為豪的文化資源,而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被不同國籍和地區的人們所關注。因此,學習國學有利于在跨文化語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響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提高業務協作能力
全球化語境給傳媒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傳統文化中的國學經典與現代社會中的娛樂時尚都可以結合產出。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傳統的國學精髓不僅能改變當下世俗的不良影響,還能加強各區域、各領域之間的業務合作與交流。
對策:全面加強國學經典教育,促進播音主持人才培養
沒有實質內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競爭中是不具備抗風險能力的。沒有過硬的全面素質就無法立足于就業市場。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絕不等于培養學生“會說+會表演+形象美”。從很大程度上,國學經典教育可增強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競爭力。
1.改變傳統教學理念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培養人才更要以人為本。傳統的藝術教育致力于挖掘藝術潛質,培養藝術品格,然而靈動的氣質,嫻熟的業務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質來表現。為此,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實現專業品質提升和人文素質共求,明確國學教育的功能與定位已是刻不容緩。因此,國學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結構,無內容”、“有立意,無實施”的形式主義。
2.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
不可否認,現有的培養方案過度強化了純專業化的教學特征,然而,社會人才的和諧構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只有人文、科教、藝術等各領域相互貫通、共同進步才會產生積極影響。為此,播音主持專業培養方案中應該加強傳統文學、文化的課程、課時。例如:一、二年級應以品德優化和普及基礎國學經典知識為主,三、四年級應結合專業特色進行靈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可在通時教育課中增加國學教育的比例,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時教育體系。
3.營造以國學教育為重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純凈的文化系統,調動學生社團在內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為國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創造途徑。除此之外,各種文藝匯演、文化長廊、校報校刊、講座會議的開展也可以從多角度加強國學經典在校園文化中的傳播。“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等積極的人文思想絕不從屬于某位仁人志士,如若能夠在校園得以傳播,相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那些不務實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就業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糾正。
當下,教育觀念決定并影響教育行為和結果,面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就業難、成材難的狀況,我們不應將責任完全推卸給學生。培養人才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尤其是培養藝術類人才更應樹立內外兼修的目標。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要發展,絕不能離開人文學科的助推。相信,在全國性的播音主持專業改革之際,尊重國學文化、尊重經典教育將會有效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
注 釋:
①章太炎.國學講習會序[N].民報第7號,1906-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