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以非語言交際理論為依據,在我校大學英語課堂進行問卷調查、課堂觀察、與學生座談,觀察大學英語課堂教師非語言信號對師生關系、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學生理解目標語、語言習得和認知能力的影響,期望對大學英語教改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 課堂非語言信號 影響 語言習得 調查

本文系陜西科技大學教務處教改項目(11JG53)資助課題研究成果。

研究背景

1.國際背景:國際上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科學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上世紀40年代,其中有四部著作特別值得提及:1952年美國伯德惠斯特爾教授的《體語學導論》;1959年和1966年美國跨文化交際學奠基人霍爾的《無聲的語言》和《潛在的尺度》; 1970年美國作家法斯特的《體態語》。其中霍爾的兩本書具體提出了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領域內更廣泛的研究價值。

2.國內背景: 國內對非語言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了四本有關非語言交際的著作,從此拉開了我國非語言研究的序幕。近年來,很多老師和學者開始關注這個領域,非語言交際理論研究成果已經被引進課堂教學,但存在諸多局限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兩次)+課堂觀察+學生訪談+數據分析”四結合的方法。自2011年11月到2012年7月,在5名項目組成員所教班級隨機抽取學生參加調查。兩次調查每次抽取8個不同班,分別為 7個學院的理、文、工科大一和大二學生自然班。問卷根據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理論和我校實際設計,全部為單選。問卷1用漢語設計,共有選題25個。問卷2用英語表述,共有選擇題15個。兩次共發放問卷205份,收回有效問卷198份。數據分析使用SPSS17.0軟件包收集的數據進行效度、信度以及相關分析。

結果與討論

兩次調查問卷收集的數據比較多,由于篇幅有限,該部分主要基于第一次的調查問卷(發放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份),從中選取幾個有代表的陳述和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課堂觀察記錄和訪談得到的反饋信息進行討論。

1.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會喜歡上他/她的課

上表中的阿拉伯數字1代表完全或幾乎不適合我;2代表通常適合我;3代表完全適合我(下同)。如表1所示:87.5%的受試者認同觀點1,充分證明了英語學習和其他科目的學習過程一樣,學生都有“愛屋及烏”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只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大學階段也普遍存在,但大學生認同的是老師的人格魅力。學生訪談也表明:老師的衣著打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上課的心情,老師干凈利落、端莊大方、穿著精神得到學生認可,學生忌諱老師穿著太潮、太暴露、化妝太濃,影響學生課堂注意力,不利于教學。

2.目光接觸通常代表了善意與興趣,學生對教師發出的“目光信息”相當敏感

表2

表2顯示:77.1%的受試者認同這個觀點,顯示了目光信息的重要性。目光,這一無聲的語言,是教師激發學生興趣、把握學生動向、傳遞愛的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用溫柔的目光激勵膽小緊張的學生,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回答問題的學生,用關注的目光提醒做小動作的學生,用充滿自信的目光鼓勵猶豫不決的學生,用興奮的目光贊賞課堂積極參與的學生。課堂觀察和訪談表明:學生從老師的眼神中得到關愛和溫暖,從而增進了交流,增強了學習信心。

3.贊成男教師上課穿正裝、打領帶

一般來說,西裝給人的印象是:有文化、有教養、有紳士風度、有權威感等。而表3則表明:除了5人贊同,六成以上的受試者(62.5%)不認可這個觀點。學生訪談也表明,西裝領帶雖然看上去很精神,但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壓力,顯得太矜持,太威嚴,高高在上,沒有親和力,不但影響師生關系,也不利于課堂老師運用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和師生互動。

4. 教室的窗簾顏色、掛畫裝飾等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表4顯示:多數學生都不受窗簾、掛畫等環境語言的影響。96位受試者之中,僅有8人表示對學習情緒有影響。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此處的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而非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與人工用品有很大不同的是,這些與個人結合往往不那么緊密,不易移動,更具持久性。課堂觀察和訪談結果與此一致,證明了一旦熟悉了新環境,習慣成自然,就容易接受了,不會影響課堂的理解力和干擾學生的學習過程。

5.教師上課攜帶的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愛好、性格甚至品位

表5顯示的是客體語言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程度。客體語言可以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和交際性,受試者中79.1%的學生支持這個觀點,表示學生認可客體語能起到傳遞信息、展示使用者的個人和文化特性的交際作用。例如,包包樸素大方,包內東西井井有條,表明該教師認真可靠、條理性強、有組織能力。訪談表明:該觀點對師生關系、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學生理解目標語、語言習得和認知能力不構成影響。

研究結果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1.培養良好的師德和儀表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老師要重視自己德商和情商的培養,意識到教與學的效果與智力因素無關,非智力因素在起主導作用。教師要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有良好的師德和端莊的儀表,做學生的朋友甚至知己,自然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尊重。

2.改正課堂使用體態語的隨意性和習慣性

體態語能傳遞特定的信息,以加深印象,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使用不當會使學生誤解目標語。從課堂觀察和學生訪談得知:教師隨心所欲地使用體態語,或肢體語言太多,學生會有眼花繚亂的感覺,也達不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而且顯得很滑稽。

3.創建有利于語言學習的教室環境

環境影響交際。教室的環境應當寬敞、明亮,桌椅要整齊舒適,溫度要適中。如果固定在一起的座位不能隨意挪動桌椅,教師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前三排或后三排,拉大了師生之間的物理距離,也不利于課堂組織互動活動。白的墻體顏色設計雖然可以增強教室的亮度,但略顯單調,不夠溫馨。我在澳洲達爾文大學訪學期間,觀察到該校除了桌椅能隨意移動外,無論是教室、禮堂還是學生公寓,全部是杏色墻面。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的非語言信號是整個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交際教學法日益成熟的今天,教學活動完全成為一種雙向的交際過程。在此過程中, 教師準確、適當、自然地運用非語言信號,利于組織教學,優化和充實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簡化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增進師生感情,培養學生非語言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及其與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J].漢語學習,2004,3:18-22.

[2]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9.

[3]李淑玲.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非語言交際教學的融合[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1,12:193-195.

[4]毛軍社,周燕.論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優化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9:131-132.

[5]王增翠.大學英語教師非語言交際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