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隱性知識理論審視非正式學習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長安大學材料學院 陜西西安 何紅娟
發布時間:2014-02-18 17:14:05
【摘 要】隱性知識是知識中的重要部分,它內涵于個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個體性、非邏輯性、情境性等特點,隱性知識主要通過非正式學習的方式獲得。文章通過分析非正式學習在獲得隱性知識重要作用基礎上提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意義:重視內隱學習,真正“理解”知識;注重交流與對話,挖掘隱性知識;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提升創新能力培養;注重隱性知識文化內涵,加強氛圍營造;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重視科研實踐,提高創新能力,并認為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的隱性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隱性知識 非正式學習 學生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個關涉到教育體制、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復雜問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其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大力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努力出名師、育英才、創一流, 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造就更多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①這都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完善學生的創新平臺體系,充分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基于隱性知識的非正式學習理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另一種研究視角,充分重視學生隱性知識的學習能力,發揮非正式學習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隱性知識的概念提出及特點分析
最早對隱性知識及隱性認識與科學研究進行深入探討的是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他于1958 年在《個體知識》中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也稱為明確知識) 和隱性知識( 也稱為默會知識)。他提到:“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后一種知識就可以稱為隱性知識。”②顯性知識是可以“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而隱性知識是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知識, 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存在于某種特定環境下的、難以正規化、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知識。波蘭尼認為隱性知識更多是一種內在于個人實踐活動中的知識。“我們全部的顯性知識僅僅是一個工具箱,是一種用來開發我們隱性能力的極為有效的工具。”③簡而言之,隱性知識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在特定情境下的、難以明確表述的知識,必須通過個人親自去體驗、實踐和領悟來獲得。隱性知識具有個體性、非邏輯性、情境性、文化性、非理性等特點,并且隱性知識是相對的,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
非正式學習是獲得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
隱性知識是個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進行知識創新的關鍵所在,它在人的知識結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人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有人形象地把知識比喻成“知識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是個人的顯性知識,而大部分沉入海水的不可見部分是個人的隱性知識。個人的隱性知識遠遠大于其顯性知識。學者基本公認非正式學習是獲得隱性知識的最好方法。由于隱性知識是一種連知識的擁有者也不能清晰地表達的知識,因此,它很難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例如科學研究的直覺經驗和技巧,科學的理想和信念,科學家選題的方式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等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師徒之間大量隨機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實踐基礎上耳濡目染的觀察和模仿才能獲得。波蘭尼提到“不能夠詳細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過規則的方式加以傳遞, 因為它并不存在規則, 它只能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加以傳遞。”(Polanyi,1958)
與正式學習相比, 非正式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 在非正式學習中,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學習活動是內隱性的學習,是在不自知狀態下進行的主動探究學習,而非被動學習。其次, 非正式學習主要是由學習者自我調節的, 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的自身經驗密切聯系, 其進程不是由他人預先規定的。再次, 正式學習更多是顯性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包括可觀察的、可重現的、清晰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非正式學習主要是包括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情感體驗、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隱性知識的學習, 這些學習的內容雖然是模糊的、難以清晰表述的,但卻對學習者的思想和行為產生長遠的、深刻的影響。最后, 非正式學習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進行。它突破了正式學習無法逾越的時空限制, 促使學習活動回歸其原生態, 它不依賴正式的組織或機構, 也不依賴于正式的師生關系,在終身學習的觀念與實踐日益普及的時代, 非正式學習的價值愈加凸顯。④
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價值
由于大部分的隱性知識都是在實踐活動中,受情境和文化等要素的影響,它的獲得必須在實踐過程通過很多非正式學習過程獲得。這一論據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重視內隱學習,真正理解知識。 所謂內隱學習是指主體對學習過程缺乏明確意識,因而該學習表現出自動性、模糊性的特點。根據羅伯的定義,內隱學習是在不依賴于意識的情況下去學習并且對自己學什么樣的顯性知識并不知道的一種學習。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也沒有意識到學習已經發生。⑤個體把特定情境下的事件通過意義關聯存儲在情節記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記憶中的知識結構,并內化為能力結構。個體雖然不能夠明確表述知識是如何獲得,但他已經“理解”了此類知識,“理解”本質就是隱性認識過程。對顯性知識的真正掌握和理解,實際上就是要理解和把握它的意義,實現知識內化的同時發現可以創新的地方。徹底杜絕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
2.注重交流與對話,挖掘隱性知識。交流和對話是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獲得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首先,學生要和老師多交流和溝通。老師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 積累了大量的隱性知識, 并且對本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具有相當的敏感度, 同時他們在治學過程中形成的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等也屬于隱性知識的范圍,只能通過老師與學生經常性的交流和溝通, 潛移默化地“ 傳遞” 給學生。同學們要充分利用和老師的溝通時間。另外,同學們之間也要經常進行討論和交流。尤其是在同學們之間的主題談論中,可能有利于澄清觀點,啟迪思路,拓寬思維。同學們之間定期的學術沙龍、論壇、學術競賽經驗交流會等都是很好的載體。
3.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積極推進本科生低年級的班導師和高年級的學術導師制。波蘭尼認為,“ 一種無法詳細言傳的技藝不能通過規則的方式加以傳遞, 因為它本身并不存在規則,而是要通過師傅帶徒弟這樣的示范方式加以傳遞”。通過在本科生低年級設立班導師,可以有效實現學生的專業認知,進而熟悉大學的學習方式,也為學生在本科階段參加學科競賽和學術競賽提供專業指導。學生在與導師的個體性接觸中,學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接受了科學價值的標準,把握了科學的預設和前提。“這樣一來,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模仿, 科學家的基本風格的輪廓就傳遞給了他的學生。這說明了為什么名師會出高徒”⑥。“通過學生與教授和研究人員廣泛而有效的交流,并參與科研活動,不僅使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讓學生們接受學者型老師教學文化的熏陶和踏實嚴謹的學術作風的潤染。”⑦
4.注重文化內涵,加強氛圍營造。大力促進求實創新的校園文化的營造和實踐社區的形成。隱性知識的文化性特點說明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隱性知識的獲取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享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處于不同的文化傳統中的人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⑧學校要注意營造積極向上,求實創新的校園文化,注重優良學風和教風的形成。這就要求學校要凝練學校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內涵;要重視引進知名學者、專家和大師的專場報告和文化交流;要定期引進文化精品工程進校園。另外,要注重發展實踐社區。“實踐社區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共同的關注點,同樣的問題或者對同一個話題的熱情,通過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互相影響,加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和專業技術。”⑨共同專業領域內的社區成員間在自發的、共同的實踐活動中相互啟發有助于知識創新,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和課堂資源,創設實踐社區和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5.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加強知識生成過程的研究性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落實到教育者層面,我們要實現多重轉變:要由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向誘導式的教學方式轉變;由“師講生聽”的單向度傳遞向師生交流互動的雙向進度轉變;由傳授知識的目標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標轉變,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質疑的意識和能力。⑩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轉變教學方式,加強研究性的課堂教學。其次,要加強研究性的實踐教學環節,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實驗資源,建立全新的實驗室開放機制,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增加知識過程性學習,提高其探索的欲望和熱情,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6.重視科研實踐,提高創新能力。楊叔子曾提出“創新之根在于實踐”。科研實踐是創造的源泉, 是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參與實踐, 學生才能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和科學研究的魅力,進而增強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逐步鍛煉思維,再應用、驗證知識來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因此, 學生要主動尋求機會參與到科研實踐中去,例如參加學科競賽和如挑戰杯等學術競賽,老師也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條件和機會。
注釋:
①李曉紅.把牢質量生命線 致力培育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1,(19):4.
②Mi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③Mi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25.
④孫德芬.非正式學習視角下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的制度創新[J].江蘇高教,2011,(3):93-94.
⑤黃榮懷,鄭蘭琴.隱性知識論[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60.
⑥黃立宏,龔理專,李勇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6):26.
⑦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⑧美 埃蒂納,溫格等.邊婧譯.實踐社團: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⑨聶長建.淺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J].理論探索,2012,(2).
⑩黃立宏,龔理專,李勇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