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以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初中化學有效教學表現為什么?怎樣的教學才算是有效的?筆者對這些問題作了一些思考,并努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去。一、有效的初中化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初中化學的有效教學必定是建立在學生思維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化學教學不僅僅是化學知識的教學,更是借助于化學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能否在化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后,思維得到發展,就成為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判斷依據。比如在教“物質的組成”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形成對化學式的明確概念,知道常見元素的化合價以及化合價特點、理解化學式的意義等,筆者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上課伊始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分子原子的靜態模型以及分子原子的運動、分子原子的合成與分解等動態模型,讓學生對分子和原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深化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實踐表明,這種情境的創設對學生思維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因為化學作為研究對象是難以直接感知的,如果我們不能幫學生建立一個相對形象的思維情境,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就不可能有一個有效的思維加工對象,有效教學自然也就無法談起。而有了這一情境,學生的思維就能順利展開,同時還能通過他們自身的思維構建起基本的化學模型,為后面知識的學習服務。

二、有效的初中化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

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與教師的教有密切的關系。梳理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我們可以發現,從基本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到化學反應過程中量的計算,既有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又是相對分散的知識點,因此知識體系的形成一般都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處于較大學習壓力下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只滿足于書面作業的完成,很少有時間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在這一現狀無法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化學課堂上教師的努力就成為必然的選擇。當然,學生自身的構建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歸根到底,知識體系是由學生自己來構建的。例如在學生認識H2O的過程中,有學生說這是一個水分子,有學生說這表明水是由分子組成的,有學生說得更具體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還有學生說這表明水中氫氧原子個數比是2:1。面對學生的這些答案,筆者采取將所學過的知識與新知識聯系的方法,幫學生有效地聯系新舊知識。當學生能夠將新舊知識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時,零碎的知識就可能成為一個整體貯存于學生的思維當中,這對于知識體系的構建是非常有益的。

三、有效的初中化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化學意識的形成

化學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滿足于幫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這顯然是不夠的。但如果提出過大過空的教學目標,那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筆者經過仔細研究與思考,提出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幫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意識的目標。比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質”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一般都要設置“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的氣體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培養學生對二氧化碳基本性質的認識。遵循這一思路,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擴展與深化,提出一系列新問題:干涸的深井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之前可以怎樣檢驗?二氧化碳在人們生活中利弊是怎樣的?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與化學知識相聯系,另一方面與生活相聯系,因此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機會。只有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才有可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化學意識還體現在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將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并嘗試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引領,也需要學生在生活中注意發現化學現象。一旦兩者之間形成良好的結合,我們就說化學教學是有效的。

衡量初中化學教學是否有效的因素很多,筆者以上所說三點更多的是一種宏觀感受,具體到課堂教學的細節,又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