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而又充實的上海研修培訓,我們聆聽了名師的專題講授,參觀了上海名校的改革成果,親身感受了上海基礎教育的春天,使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提高,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它不僅打開了我的教育心結,更重要的是開啟了我的教學心智,更加堅定了我立志教改的信心和決心。反思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的歷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組織實施的不足。改革初,省廳制訂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規定了新課改的目標任務、課程設置、學分認定、評價機制和組織保證。與傳統課程相比,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同時,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實施新課程教學,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各校發展很不平衡,制約教育教學發展的一些問題還比較突出。客觀上:1.縣級學校學生容量遠超過學校的可承載力,班額太大。2.教師編制不足,教師課業量大。3.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校硬件建設不能滿足教改要求。主觀上:1.教育理念滯后,相當一部分學校還沒有完全從傳統教育教學的框架中走出來;2.課程設置功利傾向較嚴重,尤其是選修課程的選擇往往與高考聯系在一起,高考考什么就選什么。3.質量評價過度倚重學科知識成績。4.在學習外地經驗的過程中,注重形式的多,關注本質的少,缺乏校本研修的長效機制。面對課程改革的諸多問題和困難,作為學校或科任教師雖然改變客觀條件顯得力不從心,但完全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教育教學的跨越,逐步縮小與基礎教育發達地區的差距,把陜西基礎教育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學習外地經驗,反思自己的不足,不僅要“心動”而且要行動。我們應該根據學校實際,分層推進,循序漸進,回歸本質,形成特色,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嚴格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中規定的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的要求實施新課程改革。開好必修課;結合學校現有條件,開齊選修課;組織學科教師開發校本課;創造條件,開足通用技術、綜合實踐課。在課程設置上,改變過度追求功利的價值取向,實現教育價值的回歸。

二、根據《中學教師專業技術標準》加強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組織教師積極參與國、省、市、校級專業培訓。注重“五個結合”:教育知識與學科知識培訓的結合;學科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培訓結合;專業知識和通識知識培訓結合;專家講座與名師示范教學相結合;集中培訓與教師自修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培訓,幫助教師樹立職業理想,端正教育教學態度,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提升專業能力,為實現基礎教育的突破與轉型奠定基礎。

三、優化課堂結構,積極探索“智慧課堂”的呈現方式與手段。從外地經驗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自身實踐中反思改進策略,牢牢把握未來教育的“四個走向”:即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基本教室的教學變為任何時空的學習;高度統一的強制性過程變為個性化選擇性學習;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為信息和知識的生產者。在實施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感受。做到有的放矢,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提高教學效能。

四、完善高中階段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堅持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關注過程,注重學生個性化特長發展的評價原則,采用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以班級為基本單元的學生動態綜合成長記錄手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究、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五、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發揮骨干教師引領輻射作用。優秀的教師誕生于優秀的團隊,優秀的團隊催生優秀的教師。堅持用目標引導團隊,用問題凝聚團隊,用成果激勵團隊。在學習中發展自己,在培訓中輻射別人。“只有教師個體的優秀與群體的優秀相結合,才能打造出優秀的教育”(于漪語)。

總之,教育是培養人,培養社會人的事業,教育是追求理想,實現理想的事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未來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在人才,根本在教育。”我們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理當擔負起基礎教育轉型的神圣使命,用先進的理念,扎實的專業功底,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去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