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教育”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麒麟小學 黃素賢
發布時間:2014-01-22 11:38: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活的教育”是什么?根據陶行知先生的解釋,即用活的內容、活的方法培養活的學生的實踐活動。這里,突出一個“活”字,強調的是“實踐”。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踐行“活的教育”,這是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中值得探究的一個話題。筆者認為,踐行“活的教育”,就是要從語文的特點出發,根據兒童的心理需要,遵循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文的原則,引導每一個學生愛上語言、學會閱讀,達到自覺閱讀、自主感悟、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一、引導學生融情于讀,讀出情氣
由于語文教材的特殊性,其語言最基本的層次是情感語言。因此,指導學生融情于讀,不僅可以讀出文本的意蘊,還可以讀出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情氣和情味。
如《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人們總以為說明文的語言只能是干巴巴的,讀不出語言的情氣和情味。其實,說明文的語言也是浸潤著作者思想情感的科學性語言。從這點出發,教學中筆者著意引導學生從數字中讀出數字的意蘊,體會說明文中數字的情氣:從“70多座”中,學生讀出金字塔的“塔多”;從“146米”中,學生讀出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從“230萬塊巨石”中,學生讀出“用料之多”……這些說明性的數字,與其說為讀者構建了一座物質的金字塔,倒不如說為讀者構建了一座精神的金字塔。由“意象誘發”到“情感誘發”的變化,正說明了說明文語言具有科學性與情感性的特點。
二、引導學生融思于讀,讀出活氣
閱讀教學是凸顯思維的教學,是注重語言實踐的教學。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破解語言表達的規律和技巧,獲得語言運用的智慧和技能:或從遣詞造句中探究個中滋味,或從謀篇布局中領悟構思的精巧,或從細節描寫中揣摩描寫的精妙,或從標點運用中傾聽表達的弦外之音……只有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在司空見慣中讀出鮮活,在細枝末節中讀出宏大,在文意空白處讀出睿智。
如筆者執教《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篩選出主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帶著主問題細讀課文。根據教師的指點,學生又從諸多問題中梳理出涉及篇章與表達方面的問題:⒈為什么說“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⒉文中多次寫到“春光”、“春花”,作者這樣寫對表現文章的主題有何作用?圍繞這兩個問題,又可牽出一些小問題:⑴課文的哪些地方寫到了兒童?⑵“春花”和“兒童”有什么內在聯系?⑶作者著意寫“春花”,有何深刻的用意?還可以從小問題帶出詞匯方面的微小問題,如寫兒童帶出“飛涌”、“小天使”、“座無隙地”、“撞個滿懷”、“忸怩”……這樣,引導學生提出自己不懂和想要了解的問題,并將提出的問題作適當梳理。而教師的責任,是組織學生帶著主問題深入文本,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破除一些看似微小但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而既培養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又較好地發揮了教師的點撥作用。可見,融思于讀,有助于促進學生讀出文本的意蘊,讀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讀出鮮活的感悟。
三、引導學生寓寫于讀,讀出靈感
陶行知在目睹了舊中國教育脫離生活、脫離學生實際、脫離國情的狀況后,提出“活的教育”的愿景,目的是構建“活的課程”、“活的課堂”、“活的環境”,造就“手腦并用”的“活的學生”。那種只會識記文字符號而不會動手做的學生,是陶行知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引導學生以語言活動為載體,以“教、學、做”為途徑,寓寫(說)于讀,讀出靈感,讀出智慧,讀出創造。
如筆者執教《說勤奮》一文,以文章開頭為范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運用發散思維的方法,多角度拓展,以仿寫為形式,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學習語言。下面是學生的仿寫:“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自信。徐悲鴻留法期間,受嫉妒,遭嘲笑,但徐悲鴻沒有氣餒,沒有退卻,沒有懈怠。相反,他更加努力,充滿自信,終于一舉成功,一鳴驚人。”這種寓寫(說)于讀的方法,活用教材中的事例,化用文本表達方式,為以寫促讀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
綜上所述,“活的教育”就是要用“活的內容”、“活的方法”去化育“活的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以激發情感、活躍思維、讀寫轉換的途徑,著力構建孕育情氣、彰顯活氣的課堂,乃是“活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