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英語學科“作業革命”舉措初探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樹勛初級中學 王秋光
發布時間:2014-01-22 11:32: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今,中國的孩子從他跨入校門以來,就與作業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隨著學段的增加,作業量越來越大。到了雙休日或是節假日,作業就被老師們批量式地派遣下去,學生們為此叫苦不迭。教師辛勞,學生埋怨,家長反感,甚至在社會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作業革命”就在江海大地上應運而生了。筆者通過本文就初三英語學科“作業革命”談談具體的幾點做法。
一、營造“饑餓”,激發需求
初三學生,歷盡寒窗苦讀,處在畢業升學的關鍵階段,每天都要處理大批量的作業:七門功課的老師齊上陣,時不時地狂轟濫炸一番,留下作業無數,壓得他們長吁短嘆,都快喘不過氣來了。貴為教育教學主體的他們更是無可奈何,也只能默默地接受老師們的“饋贈”與“厚禮”。為此,需要在作業布置方面下足功夫,擇其量與思其質要兩頭兼顧,而且沒必要天天布置筆頭作業,更不能讓作業泛濫成災而眼睜睜地看著學生們在學海題洋之中演繹“傷心太平洋”的悲劇。
周內,隔三差五地布置一篇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這種注重能力培養的題型,既讓學生晚間親近到了英語,又能在減負的前提下不知不覺地提高了本語言的閱讀水平,一石二鳥之功效不言而喻。要讓學生形成“饑餓感”,對做作業有一種迫切感;時不時少布置些,他們就會對本學科作業特別期待。另外,作業大可不必都是書面的,要讓學生突破狹隘的作業觀念,應該形式多樣,有背的、讀的、聽磁帶的、看的、體會的、整理的、查找資料的,不一而足。
二、創造“成就”,激活潛能
時下,學生正在進行一輪復習,他們對于舊知有些淡忘,然而,只要稍加引導,便可讓他們恢復對相關知識的記憶,畢竟這是他們曾經賴以自豪的所在,況且,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去善于激發。布置作業時,也大可不必沖上來就來些難度大的,讓其無所適從,這對于以后教與學上的進一步激活是很不利的。布置些稍顯簡單且是對考點進行必要強化鞏固的習題,讓他們品嘗到勝利的喜悅。比如做聽力訓練時,遇到棘手的套題,沒必要拘泥于標準化考試要求不放,語速過快、信息量大、干擾性強的內容可以放寬,多放一兩次,沒準學生的正確率也會提高,這樣逐漸由慢到快,由多遍到少遍,聽力的感覺也找到了??上扔谩癝pecial English”樹立對于練好聽力的信心,再用正常的“VOA”語速來進一步使自己在原有比較厚實的基礎上進行提升。
三、鑄造“快樂”,激勵團隊
直面中考,班級每位學子組成沖刺的團隊。練習口語是第二學期每天的必修課,這也是每日的一部分。兩人一組,三五成群地進行必要的操練,不但可以讓學生們更加靈活地運用好這門語言,以便身臨考場之時能有較佳表現,還可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關心他人的意識。此外,對于后進生來說有人手把手地教他們吐字清晰、發音準確、誦讀流暢就更是開明的做法。
作業設計,必須身體力行,自己做一遍,對于學生的錯誤有一種預判,堅信“有作必批,有批必講,有講必透”的原則,做到全批與面批相結合。并且,面批也并非就是痛陳錯誤、粗心的武器,而是鞭策優生、表揚學困生、促進中等生的平臺,同他們一道分析錯誤,談進步,解疑惑,滋潤學生心田,融洽師生關系,為他們今后的努力拼搏增添動力。
如今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轉型期,有很多不利的制度和規定都陸續加以廢止或修改。省教育廳幾年前出臺的“五嚴令”惠及江蘇大地。學生的在校時間有了一定的限定,但是學生們相比上課,更怕作業。教師講臺邊一站四十分鐘,推門而出,不動聲色,留下作業無數。說實話,學生真是苦,沒完沒了的作業一批又一批,練慣了題海戰術,耗盡了渾身解數,厭倦了應試教育,麻木了雙手大腦。
但就是這一有待完善的評價機制使得莘莘學子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遨游題海,練就一身本領;筋疲力盡,蘊藏滿腹經綸;考場歷練,鋪平驕人前程。所以,處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轉型期的學生們還是求知若渴?!白鳂I革命”是繼“五嚴令”之后又一項惠生舉措,初登江海大地,其威力究竟有多大,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而我們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不得不為此殫精竭慮,積極探索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這一措施,將“革命”進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