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養成誠實守信、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等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把品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判斷能力呢?下面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一、以節日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法定節日、傳統節假日及其他紀念日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如“三八”婦女節組織學生開展體驗母愛,孝敬父母的活動,讓學生回家做一做力所能及的事,看一看、問一問母親是怎樣辛勤勞動的?交流母親平時又是怎樣為自己付出的?在自己生病、過生日時母親又是怎樣做的?從而讓孩子體會到母親的辛苦與偉大。“五一”勞動節,教育學生勞動最光榮,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品格。“端午節”引導學生了解其歷史文化淵源,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六一”兒童節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育學生在校爭做好學生,在家爭做好孩子,在社區爭做好公民……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小樹立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二、以教材為載體,將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1.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德育資源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交流、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教學《公共場所的文明》、《遵守公共道德》等課,緊扣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守哪些秩序?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公共設施?發現不文明的現象你是怎樣做的?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在熱烈的氛圍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傳播了正能量。

2.挖掘各學科品德教育的切入點,把德育滲透到教學各環節中。如在體育課開展的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長跑等活動中滲透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精神;在美術、音樂課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教育學生學會真、善、美,辨別假、惡、丑;在語文教學中,通過交流、感悟、討論,從課文中的一個片段滲透品德教育。如教學《爭吵》、《他是我的朋友》等課時,討論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學生看到《圓明園的毀滅》,想說些什么?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后有何感想……諸如此類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讓學生學而有感,學而有獲。

三、以活動為平臺,寓品德教育于學生的各種活動中

1.以晨會、班會、隊會為平臺,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演講、經典誦讀、興趣小制作、講故事等有利于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緊扣新時期道德要求的典型事例和學生身邊小事,來強化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如在四川地震中涌現出的感人事跡,你從中體會了到什么?應該怎樣向他們學習?當我們吃著熱氣騰騰的“營養早餐”時,感受到了什么等。

四、以教師為典范,處處規范學生行為

“學生是老師的影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學生的關注、模仿。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因此,要從細微的點滴中為學生作出表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同時,注重多與學生溝通,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校正不良行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五、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營造健康成長的空間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結合具體的環境特點因時、因地滲透品德教育。在學校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家庭開展尊老愛幼、幫父母做家務來滲透美德教育,在社區圍繞講秩序、講正氣、講愛心、講誠信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讓品德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促進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總之,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時時、處處、事事以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用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成長特點的活動去引導學生,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