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陜西省嵐皋縣城關小學 鄭媛媛
發布時間:2014-01-22 17:02: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強調:“要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求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實現教學相長”。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培養自信對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作用。鑒于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以下幾種方式。一、 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現在的學生在進入小學以前,幾乎都受過幼兒園的前期教育,對數字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有加減運算的基本技能,甚至一些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口訣。這些是低年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前提,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有利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因素,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其做法是:1.隨時鼓勵法。鼓勵的前提是完成一定量的任務。小學數學加減運算有一些基本的技巧,湊十法是其中的一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優先完成湊十的學生要積極鼓勵,隨時表揚,這樣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對于運算速度慢的學生,要利用湊五法進行引導,同樣要積極地鼓勵表揚,可利用小紅花、小紅旗,以及進步獎等形式,給學生以積極引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2.興趣練習法,興趣練習既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數學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教師在低年級階段,要有效利用一些數學游戲,讓學生在快樂自由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增強自信。
二、減少負面壓力,增強自信心
學生對于數學的畏懼心理主要來自于不恰當的訓練。不恰當的訓練,人為增加難度,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認識水平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階段。在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學習過程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原則。部分老師過早對學生進行智力拓展,會在以下幾方面對學生產生心理危害,影響他們的心理,從而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首先是產生“自我心理挫敗感”: 有些人準備去做某件事情之前,往往會設想出許多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并被這種困難和障礙嚇倒,從而感到十分憂慮和恐懼,似乎失敗就在等著自己,于是總想回避和躲開。這種由個人主觀心理活動所造成的失敗感就叫做心理上的“自我挫敗”。對于認知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本來就弱,對于數學的學習已經顯得吃力。如果老師不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布置超水平的智力拓展題,學生一定會感到茫然失措,從而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也就是心理挫敗感。這對于健全人格的培養是非常有害的。其次是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畏難情緒:畏難情緒即恐懼困難的一種心理狀態。具體表現是,遇到“困難”采取退縮、躲避、迂回的態度,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沒有解決“困難”的信心,不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解決問題,甚至無意識地夸大困難。”多數的智力拓展題都有很強的技巧性和綜合性。在看似簡單的答案里,暗藏著運算技巧。一旦掌握了技巧,這個拓展也和一般的數學運算方式相同。因此小學數學老師應該有針對性、有意識地減輕學生的負面壓力,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盡量不要布置難度較大,技巧性強的數學練習題。
三、課外作業要適當
山區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大多數是在沒有人輔導的情況下完成的。多數家長要么是文盲,要么出外打工,這些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基本都是獨立完成。因此數學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的時候,要針對學生的情況,根據不同的學生布置類型不同的作業。對于那些有人輔導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訓練、技巧性的練習題,而對于那些沒有人輔導的學生,則盡量布置一些基礎、識記性的作業。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按時完成作業,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有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里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假如每一個小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