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型范式初探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教研室 金燕南
發布時間:2014-01-22 16:57: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目前我國各地的音樂教材中,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欣賞課基本以較為淺易并富有童趣的交響樂以及歌曲為主要學習材料。低年級孩子的心智水平特點,決定了這個年齡段的音樂欣賞教學需要以外在性肢體參與的音樂活動與聽覺活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要學習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聽賞、律動、表演、聽辨、哼唱主題為具體學習方法,通過學生主動聆聽積極感受并大膽想象,培養學生初步的對音樂要素的敏銳感知能力,增加學生音樂聽賞的儲備和積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一、基本原則把握
首先筆者認為優質的低年級欣賞課,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聽覺為主。本課型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聽”是本課型也是重要的形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作為一門學科,音樂聽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必須在教學中得到體現,而這些知識和能力的積累需要在聽的過程中獲得。
2.活動為形。這一特征是由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對音樂的認知能力決定的,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較差,單純地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和描述音樂的美顯然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孩子往往不知所云,很快分散了注意力。因此以活動為抓手,采用圖譜、動作參與、哼唱或者是說唱節奏參與等形式,設計有針對性的與音樂特點完全貼合的各類聽賞活動在低年級的聽賞教學中尤為重要。
3.音樂為本?;顒釉O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童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思考活動是否必須依托對音樂的聽覺才能進行、是否通過活動增加了對音樂本體的感受,促使學生對音樂各要素的加深直接體驗,對音樂主題旋律的有所記憶等。
二、明晰課型流程
1.導入新課,明確任務。我們說導入是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音樂學科知識的邏輯性不是非常嚴密地以環環相扣的形式存在,所以,設計導入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年齡特點的手法,對已有的音樂經驗和記憶加以喚起,突出低年級的童趣,融入童謠謎語、復習歌曲律動等都是比較好的方法?!扒榫场笔菍W習環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使得學生精神集中,積極投入愉悅的欣賞,這個開頭尤其重要。在本節點中,教師還應初步引出本課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通過積極的思考和交流,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喚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渴望。
2.初步聆聽,感受體驗,自由表達。在這個環節中,一切都以“聽”為中心。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本環節中,學生通過認真聆聽音樂對作品所呈現的音樂要素產生印象。初步感受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教師則需篩選合適的音響的不同版本,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審美價值的欣賞作品。初步聆聽一般采用最能體現歌(樂)曲音樂特征的片段,讓學生感受樂曲的基本情緒,形成一定的印象,體量大的作品不宜在低年級完整地初聽。聆聽之前的問題驅動也是需要注意的,盡量避免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聽,長篇大段地聽。
3.分段聽賞,參與活動,加深音樂體驗。在低年級階段,對篇幅較長體量過大的一些作品不建議以總——分——總方式進行聽賞,而是提倡教師以段落為單位,根據段落的情緒變化和音樂表現的不同特性,設計相應的活動。學生則可通過肢體表達,跟隨教師律動等方式對音樂主題進行進一步的聆聽。甚至還可以用哼唱、打擊樂器伴奏以及其他形式的音樂活動多方面入手熟悉并記憶音樂主題,聆聽樂器音色,形成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每一個段落的呈現需要時間給學生充分聆聽,才能形成印象。
4.完整欣賞并進行對應活動。本環節既是給學生以音樂的全貌,讓孩子在用自己的手、口、聲等多重器官直接加入到音樂的變化和旋律的進行中去,從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體會,也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指導效果的反饋,實施中教師只需適度加以提醒點撥,要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聽和動。
5.評價總結。本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起到總結評價和發散延伸的作用。教師應通過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相關音樂作品,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而學生則充分聆聽相關音樂作品,在對比中加深對音樂作品風格及表現要素的掌握。調動已有經驗,并更深入地感受作品,自主尋找與之相適應的姊妹藝術進行延伸與拓展積累深化。教師要注意適時及時地啟發、點撥與指導,并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提升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審美感受,上升為審美經驗,以期到高中時能形成鑒賞評價。
三、掌握實施要點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我們只需要孩子知道“是什么”,重在感受,不對許多專業知識和概念加以解說。也因此,在這個年齡段需要更為精美的欣賞材料,讓孩子獲得對各種音樂要素的良好感知和美好印象;精巧有趣的音樂活動設計,讓低齡段的兒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1.音樂為本,設計精準。教師在導入情境、問題設計、活動設計、評價方式等多個環節,都要從音樂本身角度出發,盡量把問題涉及的指向針對音樂本身,避免非聽覺體驗的時間過長。更要避免大量地使用教師本身的間接經驗,用語言的解釋代替聽覺體驗。
2.發展直覺,感受在先。優秀的音樂欣賞者都是擁有敏銳的音樂直覺,音樂學習對于兒童應該是感知在先,在感知中發展兒童的音樂直覺。正如奧爾夫所說,“原本性的音樂是與語言和動作相結合的”。許多時候,人們對音樂的感受也是通過“嗟嘆”與“手舞足蹈”表現出來的。我們不妨利用噪音游戲、動作探索游戲挖掘兒童的音樂潛能與敏銳的音樂直覺;利用模仿和問答式的短小童謠的歌唱,利用由三四個音構成的短小歌曲的歌唱,利用無節奏或有節奏動作的表演與音樂游戲,小心地保護兒童的音樂直覺,利用即興的表演強化、發展兒童的音樂直覺。這些都可以結合教材進行不同的設計。
3.注重體驗,呵護個性。我們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鼓勵學生表達見解,特別要提出的是在學生的體驗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以保護欣賞音樂中的個性體驗,不求答案的統一,要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這是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特征決定的。本課型特別注重體驗,特別是保護個體音樂感受的獨特性。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是一種不具象的藝術,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提供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欣賞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音樂欣賞是更高層次的創造性活動,學生在欣賞音樂時的創造性表現,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主動探索音樂,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培養總體的創新精神,提高創造力。
4.豐富活動,多元參與。在多樣化的音樂學習方式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現、促進學生學習品質和精神,是本課型設計的核心理念。在節點三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音樂出發, 根據音樂呈現的不同特點抓住音樂特征,設計活動的方式和方法,點撥、啟發學生更充分更直接也更細致地感受音樂。動作設計要盡量避免在固定節拍的拍點上機械重復,表面上熱鬧,而教學效果甚微。教師的律動設計與音樂旋律,樂句分割,情緒轉換要極度貼切合適。
四、設計有效活動
活動設計是音樂欣賞課的靈魂,有效的設計活動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音樂要素更為敏感,現介紹幾種有效的活動設計方法:
1.固定動作參與聆聽音樂。在欣賞一些節拍較規整、節奏感強的樂曲時,可設計一些固定的動作,如與表現音樂、感受樂曲節奏與節拍的動作?;蛴幸幝傻仉S著音樂左右擺動身體或手臂,或隨著音樂節拍拍手或走踏步,加深學生對恒拍的感受。
2.圖譜演示參與聆聽音樂。利用通感的原理,抓住音樂最具特點的表現部分設計簡單易懂又十分有趣的圖形譜,既避免了專業技能過于枯燥的積累前提,又完成了音樂與符號之間的簡單轉換,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極好的方式。
3.自由表演參與表現音樂。在小學音樂教材中,一般會選一些音樂形象特點鮮明,或有一定情節性的欣賞曲,在欣賞這類樂曲時,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參與表現音樂。教師要注意對表演的音樂性的評價。
4.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在《標準》的內容標準中有一條是:“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痹谝魳沸蕾p中應盡可讓學生多認識這些樂器,聽辨其音色,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既能讓學生聽辨樂曲中樂器的音色,還能讓學生掌握其演奏的方式,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參與音樂表現的方式。但同時要注意,動作參與表現音樂只是欣賞音樂的輔助手段,欣賞教學的中心點還是“聽”,不能因為采用了多種多樣的“輔助形式”而忽視了“傾聽音樂”。
音樂欣賞是個體通過聽覺積極地感受音樂和獨自體會音樂內涵的心路歷程,而音樂欣賞教學的要點在于教師引導學生在積極而良好地感知音樂音響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想象與聯想,進而體驗音樂的情感表達,發展對音樂的想象力,激發審美興趣。只有在音樂欣賞中重視對音樂音響本身的聽覺感知,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培養音樂思維,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