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多年,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能夠激情滿懷,精神抖擻,學生就會充滿信心,充滿活力。反之,一堂不溫不火沒有激情的語文課,絕對算不上是好課。激情是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備課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突破語文課堂的重點和難點。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情感可采取以下方法:一、借助多媒體激發情感

記得第一次執教《四渡赤水》時,我費了一番心思,怎樣才能把這首詩歌教活?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才能深刻地理解主旨?一番思索后我決定把它作為一節音樂欣賞課來處理。語文老師上音樂賞析課,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我提前下載好歌曲,課堂上我讓大家先欣賞樂曲,感知音樂節奏,伴隨緩慢低沉的樂曲讓大家想象烈日炎炎、山高路險、人困馬乏、敵軍追擊。樂曲低沉,我將聲音放緩,神色凝重,學生被這種氣氛感染,仿佛置身其中。聽吧!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談感受,爭先恐后地發言。

再聽!音樂節奏變得歡快!我提高聲音,面帶笑容,“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情感一下就能感悟出來。隨著音樂的高低快慢起伏,我的表情、聲音、語調都在隨著變化。“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水到渠成!然后我飽含感情地朗誦了詩歌,贏得陣陣掌聲。學生朗讀討論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對詩歌內容、中心詩句、詩歌主旨理解深刻。既學習了知識,還陶冶了情操。一節課下來,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情緒高漲,寓教于樂,效果良好。甚至在課后還掀起了學唱此歌的熱潮。

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渲染的重要性。

二、在創設情境中激發情感

“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自己心中得有陽光。”一個情感不豐富的語文老師一定是不稱職的。教師自己沒有情感,用一副置身于文章之外事不關己的態度來教學,根本就無法調動課堂更別說喚起學生的激情。教師只有自己先被感動,先有了對文章是非、善惡、美丑、愛憎的態度,才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有時教師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情境。在朱自清《背影》教學中,在感知文章生活片段時讓學生暢談父母對自己的難忘經歷,既理解作者的情感,更理解父母的不易,不少學生熱淚盈眶。這堂課不僅是情感真摯的語文課,更是生動的思想教育課,達到語文知識和情感的雙重目標,水到渠成。

用真情實感創設情境,以自己的知識、情感、綜合素質去影響學生,叩擊學生的心扉,在學生心靈深處彈奏,引起共鳴,達到感知、體驗、理解、積淀的目的。

三、在閱讀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與心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教師的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營造“激情課堂”。我比較喜歡朗誦,喜歡演講,喜歡通過自己的語言去感染別人,并經常指導學生找準重讀、找準停頓,揣摩情感,給學生范讀,和學生競讀。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學。在教學《海燕》時,師生展開了激烈的比賽,誰讀出了海燕的高傲,誰讀出了海鴨的膽怯……在競讀和點評中感知形象、感悟情感,輕松高效,印象深刻。

讓語文課堂充滿讀書聲,用教師的情感點燃學生的情感,相信語文課堂不再是枯燥的獨角戲,而是充滿跳動音符的師生舞臺。

激情需要點燃,教師不僅是蠟燭,更是火種,要用自己的態度去影響學生,用發自肺腑的情感去感染學生。語文教師不一定是詩人,但他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不一定是作家,但他應該擁有作家的情懷。我們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著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感染學生。

當然,激情不是表面的張揚,不是華而不實的渲染,不是聲嘶力竭的吶喊,也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而是真實的、由衷的、發自內心的、感人至深的、振奮人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