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人本主義
作者:陜西省長安區韋曲街道中心小學 薛 媛
發布時間:2014-01-22 16:36: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如何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化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1.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用創造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這當是我們生活的應有意義。人類理想的尊嚴,也正是由創造來確定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人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良好的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語文教學中,只有堅持把創造力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才是真正關注了學生發展的根本,體現了對學生的終極關懷,發揮了語文教學在提高個體生命質量中的應有作用。
2.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體會課文的美。每節語文課留出3到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篇課文有關的資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課前“1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3.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語言學習與訓練是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語言的學習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人格,應該說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等文章,語言生動優美、意境深遠,給學生以熏陶和感染。語言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一篇文章,一個語段,甚至一句話,都是一個完整的綜合體。
為實現人本教學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必須采取既符合人本教育精神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1.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萬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是非曲直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因此,在教育的指導思想上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學生的發展適應教什么和怎么教。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學生都沉浸在濃厚的學習氣氛中,學習、思考、討論、研究,發揮其聰明才智。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既引導學生“學”,又從學生的“學”中得到啟發,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有所收獲,并且還能優化環境。
2.注重教學內容的人文性。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諸如“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和“尊重多樣文化”等。我以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不能把語文教學的目標僅僅定位在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還必須立足于“人”的成長、“人”的發展。語文教學,不只對學生的語文分數負責,還要對學生的做人、對學生的發展負責。這就是人文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內涵。愛因斯坦說過:“只教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行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最要緊的是人要借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與感覺。”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更要注重人文性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美好心靈,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3.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行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群眾的廣泛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加強課堂教學的應用性,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勇于實踐和關心社會的品質。作為教師,一方面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得到充分發揮,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只要我們教師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實踐,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得到充分發揮,就能促成學生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